一场干戈就这样平息了……
2012-12-29李东升
中国教师 2012年12期
【事件背景】
在一堂语文课上,王鹏因打瞌睡而不知道老师提问的是什么,因而答非所问,后排的杨强带头起哄,惹怒了本来就感觉没面子的王鹏,王鹏拿起桌上的铅笔盒朝杨强砸了过去,就这样俩人打了起来,打架事件最终在教师和班干部的劝阻下停止。
【事件经过】
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我班班长王龙匆匆来到(8)班教室,神情严肃地把正在讲课的我叫了出去,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李老师,班上出事了,你去一下。”“什么事?”“王鹏和杨强打起来了,王鹏受了点伤。”我赶紧来到(7)班教室,班级鸦雀无声,只见学生在做语文作业,两位当事人都不在场。于是,我向任课老师初步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打扰学生,又返回(8)班继续上课。
这是我从教近十年来遇到的第一次自己班上学生在课堂上打架的事件,说句心里话,回到(8)班后,虽然我装作没事似地继续讲课,但我的内心却一直忐忑不安,怎么处理呢?是等下课后冲进教室把他们两人叫出来训一顿?还是下午放学后让全班同学都留下来反省?还是让当事人写一份深刻的检查,叫家长签字?左思右想,这些方法全部推翻,因为这些办法学生都能猜到,他们正等着你来收拾呢。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今天下午的班会何不就此机会展开讨论,召开一个以“新时期同学关系”为主题的班会。
下午的班会课,我十分镇静地走进教室,学生正等待我理所当然地暴风雨般的“训斥”,然而我却说了一个令他们感到非常意外的开场白,“同学们,第二节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真是在我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学生们大惑不解。我继续说:“所谓意料之外,指的是李老师做班主任近十年,从未遇到这类事;说它在情理之中,大家都正处十六七岁的年龄段,血气方刚,年少气盛,遇到委屈的事难免容易做出冲动的举动。今天,李老师不去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请在座的各位扪心自问,新时期的同学关系究竟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大胆地谈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刘文龙说,我们52位同学来自不同的村庄,能有缘在同一屋檐下相遇,共同学习,本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缘分,那又为何要将此缘分决裂,使彼此在仇视中学习生活呢?作为新时期的我,应该成为“文明的战士”和“要好的敌人”。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拥有好心情。没有竞争的班级不会进步,而充满矛盾没有真情的班级更不会进步。我们都是对手,我们更是朋友,竞争加深友谊,我们为友谊而竞争。
房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也就缺少与同龄人沟通、关爱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到了学校,还会有谁谦让你呢?我以为,无论社会怎样飞速发展,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正确交往方式仍旧是我们青少年应该上的重要一课。我们要学会谦让,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王敏说,不可否认,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有时脾气大了些、娇气多了些、任性更多了些。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与人相处时难免会磕磕碰碰,如果我们一味地拿刺去攻击别人,最后伤到的可能是自己。玩笑有时能为繁重的学业增加一点调味剂,使同学关系更融洽,但如果玩笑开过了头,那便不是玩笑,而是一种伤害。我希望我们班是以真情为圆点,关爱为半径构成的一个完美的圆。
……
最后,两位当事人也发了言,并在全体同学的鼓掌声中握手言和。
一场暴风雨就这样平息了。
【分析与思考】
可以说,这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身为班主任的我始终没有对学生进行强权式的狂轰烂炸,我一直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一点也没有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惊慌失措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我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学生发言结束后,我做了以下总结:同学们,请你们设想一下,一般来说,身为班主任,乍一听到班上发生了这类事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下面同学立即为我设计了种种在他们意料之中的行动)接着,我继续说,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你自然而然就会明白,沉着冷静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大动干戈、互不相让只能使问题更加激化。听了我的一席话,学生们露出了欣然接受的神情。
以“新时期的同学关系”为题,并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来作为教育的载体,打破了学生“犯错误挨批评”的思维定势,“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白,解除了学生准备“挨训”的紧张心理,使他们得以畅所欲言,进而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对所犯错误产生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需要在自然、祥和的情境中完成。从先后有几位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把学生带往教育的自然、欢快的情境,教育过程已不再是一种受训、压抑、尴尬、情绪对立而不堪承受的体验,代之以亲切、祥和、舒展、情绪愉快而欣然接受的氛围。这就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另外同伴们友好交往中传递意见,更易使学生反省自我、评判自我,从而使自我认识得到升华。
这种教育的良好环境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无形动力,这种动力又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去完成内心自我净化,而这种净化的过程又使自我教育更生动、自然、舒展,并富有孩子气,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而更能收到效果,这就形成了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
从对这件事的处理中,我深深感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课。无论是怎样的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外事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或者说寻求怎样的教育载体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以为,班主任不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不应当主观地制定出种种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案让他们接受,而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启发他们进行总结、探索,即采取耐心说理、平等讨论、互教互学等民主的方式方法,挖掘和发挥教育对象内在的积极因素,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使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被顺畅地传达,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化干戈为玉帛的同时,对学生形成压力,只要应用恰当,就可以促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它还可以迸发一股无形的力量,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有时还可以调适气氛,形成和谐的局面,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这将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处理师生摩擦的一个重要的策略。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九龙中学)
(责任编辑: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