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问题研究”中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前行

2012-12-29王凤席

中国教师 2012年12期

  《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1]“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2]让问题走进学校,渗透到课堂,贯穿于教学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笔者以此为切入口,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问题导学模式的研究”(简称“问题研究”),即围绕“问题”中心,将课堂有机地分成“问题预设——问题检测——问题生成——问题探究——问题留白”五个环节,以“导学”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方法科学化、学习步骤模式化、问题处理规律化,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历史性转变。我们以课堂为阵地,凸显“问题”意识,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深层的调研,达到了预期的成效。
  一、历史课中的“问题研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1.专心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营养源”
  历史课中的“问题研究”,其操作的首要环节是“问题预设”,主要做法是教师依据新课标,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导学案,实现基础知识问题化、基本问题层次化。此环节是以学生自学的方式呈现,课外达成。学生完成了导学预案,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课时内容的50%甚或70%。这引发了学生广泛而持久的阅读热潮。因为要完成导学预案,学生就必须研教材、查资料、寻证据、求观点、备答辩。这种热潮的长久保持,最终就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这是课改中最意外的也是最大的收获,给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上了亮丽的底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滋补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营养源”。
  2.倾心交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生长素”
  此模式操作的二、三、四步,即问题的“检测——生成——探究”都是展示交流环节。事先分配好的小组按照科学设计的梯级问题,通过代表板书、典型讲解、小组答辩、多元探究的程序,采用读、写、授析、对话、表演等形式,将学生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按照组内交流、组外互动、集体探讨的先后顺序分层攻破。其间,教师主要是通过“下水”,了解行情,掌握动态,抓拍问题,聚焦病灶,巧开处方。
  通过以上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活力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激发。
  (1)彰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由于学习模块的预设与内容前置,绝大部分的问题在课外解决,课堂上的时间主要是用来交流、展示、探究,教师退出了讲台,成为“首席学生”,教课也就变成了“上学”,最大程度地还权于学生,还时于学生。用站在新课改前沿的王雪钰老师的话概括就是:“以前的课堂是教师的“单口相声”,现在是“三句半”,三句是学生,那说在“点子”上的半句是老师。”[3]
  (2)激发了持续的内在动力。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依托集体智慧,用心用技,在难度、内容、形式和要求上分为四个层级:A为“识记级”,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解决;B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融会贯通;C为“应用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D为“拓展级”,要求学生链接经验,挂钩生活,延伸社会。这样,既保留学生争当合作学习小组“学长”的内部动机,又存有小组间竞争对抗时抢着发言、维护集体荣誉的外围激情,形成人人联动格局。
  (3)凝聚了强大的团队合力。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学满足了自我发现的需要,易于自我认同;小组的学习,使自我约束力和学习热情大增;小组的考评、交流,促进了组间的竞争,激活了团队意识,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
  3.真心赏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兴奋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本模式成功之一就是在精彩的课堂用语赏识性鼓励上。一是评价到位、语言准确。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就评价为:“你读得真有感情,特流利,如能把字音读准、速度放缓些就更好了。”二是评价及时,语言生动。如发现学生学习进步,可评价:“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当同学慷慨激昂的陈词、绘声绘色的交流后就评价说:“对!说得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并说得这么好!”三是评价巧妙,方式多元。如对一个发言非常好的学生,可突破表扬:“你不仅概念清楚、用词准确,而且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品质。”此外还有如雷的掌声、微笑的点头、会心的眼神、悄竖的拇指等。如此精巧的点评,适时的赏识,平等的对话,深层的交流起到了迸发灵感、碰撞智慧、生成精彩的兴奋作用,从而进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理想境界。
  二、历史课中的“问题研究”,盘活了学校的校本资源
  1.“导学案”是特色校本教材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实感,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实质是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其间知识整理是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读思考是特色,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诱思,也可开阔视野适当外延,还可穿插专家业绩、热门话题等;练习反馈是着力点,不仅能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还能优化认知,培养创新能力;问题探究是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帮助学生找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问题方面的破解之法。教师上课后提交留存的“导学案”都是经过“五备”而成的,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存案。它集教案、学案、评案于一体,三案合一,是学校特色校本教材,是不可多得的原创而又丰厚的资源财富。
  2.错题集是个性资源宝库
  “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4],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这里所谓的“错”是指中学历史课堂上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是错,只是“学习”的别名,另面的独特想法、创新意识和教学机智。如果正确认识,及时抓取,主动接纳,睿智包容,用心经营,将会彰显其价值,变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