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感恩教育的断想

2012-12-29孙彦川李会青

中国教师 2012年12期

  网上有句美国印第安土著居民的谚语说“如果你找不到感恩的理由,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这句谚语毫不夸张地说明了感恩是人之为人必须具备的素养。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抱怨生活的不幸、情感的坎坷、工作的艰辛、仕途的无奈…… 在抱怨中,有的人私欲越来越膨胀,心态越来越扭曲,生活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于是抱怨更多,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感恩之心的缺乏使他们体察不到自身的幸运和社会的温暖,而这种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贪心不足,不懂感恩,眼睛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却从来看不到生活的恩赐。
  感恩教育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深入探究其内涵和价值,悉心凝练教育智慧,积极开发有效策略。本文谨对感恩教育的意义、难点和策略做一点剖析。
  一、感恩是道德修养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点
  1.感恩是灵魂的健康
  如上面的谚语所述,既然我们都受到了他人的恩惠,自然应该怀感恩之心。感恩是对善行的褒奖,这种态度和行为既滋养个体的心灵,也是对施与者极大的激励,它可以使施恩者变得更加快乐、更有爱心和热情。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和欣赏心灵美的道德情操,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一种能力;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它能使人变得豁达、乐观,更有进取心。尼采认为,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亚美契斯认为,谢恩的心是高尚的,而在这高尚的心中还有一种自尊的精神,就是以为:自己虽贫穷,却能送礼物于有钱有势的人。[1]的确,当我们学会了感恩,才会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感人之处。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所无而耿耿于怀,却常会因生活中的小收获而欣喜不已,一个礼节性的微笑、一声简单的问候都会让他们感觉生活万般美好。这样的人更容易理解爱、给予爱,也就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拥有幸福的生活。因此,就像我们不能拒绝生活一样,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内心摒弃这样一种包含真善美的情怀。
  2.感恩是智慧的体现
  你身边是否有经常抱怨的同学、朋友?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这种表达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联想到很多学生在学生评教时对严师报复性地打低分,甚至殴打教师;离婚率高企,很多夫妻在离婚时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家产甚至不惜反目成仇的现实,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缺乏感恩这种智慧,甚至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愚蠢。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但不感恩,还用给教师打低分的办法报复教师,后面的老师可能多会采取放任的态度,而一旦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不负责,那最终吃亏的必然是全班学生。如果闹离婚的双方当事人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多感念对方的恩情,少一些较真,尽力挽回婚姻或平和地离婚,将来才有望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密切合作。否则,他们能给予孩子的爱必将大打折扣,而后者是任何理智的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由此可见,感恩不单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懂得感恩能使自己在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依然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懂得感恩即便是位高权重也会被人嗤之以鼻。所以,最高层次的感恩教育应当是关于智慧的道的教育,而不是关于感恩之术的教育。
  3.感恩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生活中,有的人虽然能力平平,但非常有人缘,有的人虽然天资聪颖、技艺超群,但周围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前者懂得感恩,周围的人认为他值得期待;后者不懂得感恩,周围的人不敢对他抱任何指望。社会心理学中有增值交换和减值交换理论。增值交换指的是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是重情轻物,懂得感恩,他们会放大对他人对自己的情谊,从而更加关心对方,希望为对方付出更多,并且不求对方回报。与此相反,减值交换指的是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感到对方欠自己的人情,期待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为对方的付出做出回报。[2]无论是夫妻、家人,还是上下级、合作伙伴,不懂感恩,必然沦入减值交换的泥沼,懂得感恩,才有可能进入增值交换的轨道。
  二、感恩之心和感恩之举缺失的原因
  1.对义务和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较为片面
  什么是恩情?圆满履行义务或超越责任和义务的一般限度的行为和意识才能算得上是恩情。于是,对责任和义务的边界的认识是否清晰就成为影响感恩之心的重要因素。当前,家庭教育的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重分数、轻能力和个性塑造的宿弊导致孩子“感觉迟钝”,这些都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恩情毫无知觉。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倾听,把学长善意的劝告当做耳旁风,自然也不会想到要去感恩。这样的学生,无论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在小事上说多少谢谢,也很难说是真正懂得感恩。
  2.对不同客体采取不同的处置原则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杨国枢则从关系取向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运作方式。他认为,中国人的人际或社会关系,依其亲疏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彼此要讲责任(责任原则)。在熟人关系中,相互要讲人情(人情原则)。在生人关系中,只能依照当时的实际利害情形而行事(利害原则)。[3]责任原则、人情原则和利害原则都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所施之恩的正确解读,或者造成过度感恩,或者造成不知感恩。例如,有不少为感念挚友之恩两肋插刀的人,但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人相比之下要少一些。为患不治之症的普通朋友捐款时无比吝啬的人却可能会为了给父母治病债台高筑。
  3.情感缺失或不够宽容
  有的人受到了恩惠却根本意识不到他人有恩于自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情感缺位。由于焦虑、抑郁、烦躁或厌世等原因对别人的帮助毫无察觉;或是由于匆忙等原因,没精力思考他人是否有恩于己。倘若一个孩子因父母感情不合而对生活失去希望,他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可能就会缺少反应。一个刚刚参加完街舞比赛,紧接着又要准备考试的学生可能会没心思去了解哪些同学在鞍前马后地帮忙做后勤服务。此外,在强调竞争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会更多地关注如何超越他人,他们的进取心和压力感会使他们对外人的帮助反应迟钝。第二,不够宽容。有的人只是在一致情境下懂得去感恩,在矛盾情境下就不会再有感恩和付出爱心的行为,甚至恩将仇报。如果朋友帮他搬东西,却不小心摔坏了一件物品,他不但不会感恩,甚至可能冲朋友发火。
  4.缺乏报恩或传递善意和善行的动机
  还有的人明知道他人有恩于自己,也想报恩或传递善意和善行,却没有付诸行动的强烈动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观原因。(1)自私。认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理所当然(例如心安理得的啃老族)。(2)苛刻,对他人要求过高。其结果往往是既然他人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自己也无须感恩(苛刻的上司太多了)。(3)猜忌。人际观和人性观也是影响人们形成感恩之心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吝于给出信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利用,那么他在受到他人帮助时就会觉得对方是在“做人情”给自己,是处心积虑的,是一种交易或为交易所做的铺垫,为的是自己以后更多地回报他。这样一来,他当然就不会有感恩之心。再如,大的购物网站基本上都有严格的、能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退换货制度,但很多人还是不信任购物网站,总是怕他们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在购物过程中焦虑不安,高度戒备。因此,尽管购物网站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很多人丝毫不觉应当感恩购物网站、感恩快递员。我们可能还不信任我们的班干部,觉得他们是沽名钓誉,想捞取升学加分的资本。由于这种不信任,尽管有的班干部尽职尽责,我们可能还是会评头品足,乃至百般刁难,使那些真心想为大家服务的班干部备感冤枉,身心俱疲,进退两难。(4)多虑。如果施恩的对象是异性或位高者,有的受恩者可能会害怕引起误会或带来麻烦,从而不愿做出感恩的行为。(5)办事拖沓。由于意志薄弱、行动力差、压力大等原因,虽然知道该怎么去感恩,却迟迟不能付诸行动,这是青少年一代容易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他想去给恩师或老同学寄张贺卡的时候,可能就迟迟寄不出去。(6)缺乏人际技巧。有的人由于缺乏人际技巧,经常产生人际冲突,往往不等有机会报恩,就已经形同陌路,所以就会显得缺少感恩之心。(7)策略贫乏。不知该怎样去感恩,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不了解他人的需要。
  2)客观原因。(1)社会变迁。在封建社会,人的流动性低,所以其归属感较强;现如今,社会的流动性明显升高,传统社会所强调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规范的影响力由此降低,于是有的人就开始摆脱这种规范的束缚。此外,在封建社会,科技和管理水平落后,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健全,所以人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必须通过施恩和感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以保得平安。而在当今社会,尽管个体还要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以便能够顺利地办事、发展,但其独立性毕竟越来越强,很多事情可以按市场的规则去办,这种需求不再像以往那样强烈,因此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注重情义。(2)资源贫乏。例如没钱、没能力、没时间等。
  三、如何做好感恩教育
  感恩作为一种个体的素养,其形成需要经历以下心理过程:知恩(感知对方的善意,评估对方的动机)、感恩(形成回报对方或社会的动机)、报恩(恰当地回报社会和施恩者)。从心理过程的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感恩教育。
  1.在德育的整体框架下加强感恩教育,以道德教育带动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理想途径应是以道驭术。如果每天都要认真观察、判断他人是否真的有恩于自己,自己该怎么报答,就会使施恩者和受恩者都感到活得很累。相反,有恻隐之心、有同理心、有责任心的人,即使没有直接回报施恩者,也在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有鉴于此,学校还是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德育之中。
  其次是要积极通过主题活动、文艺节目等各种各样的途径加强感恩教育。例如,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体验为人师、为人母的艰辛;通过组织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普通百姓民众对政府和社区的满意度和期待,等等。感恩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感恩的艺术和伦理,不要让感恩践踏社会公德或侵犯他人利益,不要由于过度感恩给他人带来情感上的负担等。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逆来顺受、砸锅卖铁,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即是感恩。作为子女,尊重父母,不过分索取;正道而行,不让父母过多地操心;不苛求父母,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就是有感恩之心。作为学生,努力学习,遵规守纪,尊重教师,愿意尽其所能奉献社会,就是有感恩之心。
  最后,感恩教育也可以推动德育。通过感恩教育,若能使学生认识到施恩的伟大,他们就会变得更愿意做出助人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若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的依赖关系,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友好,更有凝聚力;若能使学生认识到连感恩都需要智慧,他们就会更加重视汲取人生的智慧,而不再重知识,轻能力。
  2.把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有成熟的感恩心态: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尊心,他的感恩才不会变味儿;具备了适宜的自信心,才不会觉得感恩“丢份”;看问题时能设身处地,才会感到“恩轻情意重”;有宜人的情绪才不会被人误会为“恩将仇报”…… 因此,应当把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例如,感恩教育要和信任感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信任和爱相伴相随,有了信任才能有更深入而坦诚的交流、更融洽而友好的相处、更密切而顺畅的合作,彼此的恩情才会弥笃。在任何年岁,美好的情感(不一定是爱情,但是肯定包括关爱与感恩)都离不开信任感。如果青少年不认为其父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他就会感到无法自理、脆弱、无助,就会对自己和父母失去信任,继而对世上的其他人失去信任。[4]而在极度的不信任感之下,人就会变得愤世嫉俗,也就很难再谈什么感恩。心理拓展中的“信任背摔”等项目都是既可以培养信任感,也可以培养感恩之心的项目,只要找好分享的点,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例如,培训师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创业者都是既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又离不开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任是非常大的恩惠,给予他人信任是施恩,得到他人信任也要感恩。”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培育感恩之心,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一马当先,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例如,政治课在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父母做家务活创造的价值有多大;[5]朱自清的《背影》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语文课文把父母之恩和朋友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能唤醒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可将其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英语课可以通过讲美国的感恩节,英语国家声势浩大、经久不衰的志愿活动以及慈善活动等渗透感恩教育;数学课可以在乘法等阶段渗透感恩教育,例如让他们算算母亲每年为了家庭的衣食住行走的路等等;生物课教师亦可开设一个漫谈动物的感恩精神的专题,等等。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悟感恩和施恩的意义
  感恩要从小事做起,要坚持不懈。首先,我们可以每天通过邮件、电话等各种途径依次对一两个帮助、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等人表达祝福和怀念之情。这种做法既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能与朋友共享沟通之乐。感谢信、慰问信等最好是用手写,这样一方面能增强个体对感恩的体悟,另一方面对方还可以把己方的“手迹”收藏起来,随时拿来欣赏、回忆。其次,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名片”(只写明自己的名字、邮箱等),当他人帮助自己之后(如不怕弄脏手,帮自己把卡在轮盘上的链条重新安装好等),郑重地送上一个“名片”,表示自己愿意和对方有更长久的联系。再次,坚持参加植树、环保、捐助等志愿者活动,既锻炼身体、美化环境,又能以实际行动感恩自然。最后,可定期开展“感恩大投标”活动。第一步是让低年级同学、社区的老者等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接下来让学生出谋划策,比比谁能使感恩或献爱心的策略有最高的“性价比”,此举既能锻炼其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激发起奉献爱心的动力。
  很多地方或部门也已经开放出诸多喜闻乐见的感恩教育实施方案。例如,以“感恩社会,服务他人”为主题,利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感恩活动,等等。[6]各行各业、大中小学都要积极学习、整合他人好的做法,开展集成创新,不断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建立长效机制,让感恩和奉献爱心的意识落地生根。
  感恩和奉献爱心才能让人得道多助,忘恩和冷漠只能让人失道寡助,乃至腹背受敌。而且,如果不能让感恩成为稳定的个人特质,个人的内心和生活世界就很难和谐。因此,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积极献爱心的素养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如何才能教学生用高尚的、适度的感恩之心和施恩之举把彼此的心拉得更近,让世界变得更温馨?我们期待着更为精彩的行动实践!
  致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进副教授、余清臣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赵章靖对此文R6HNQbtVbY+8NtD5AftkiA==的形成也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亚美契斯.爱的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2.
  [4]Rhoda Baruch,Edith H. Grotberg & Suzanne Stutman. Creative Anger[M]. Connecticut: Pr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