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德育的整体框架下涵蕴学生的感恩之心

2012-12-29孙彦川

中国教师 2012年12期

  编者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孝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个人品质,它对于增进个人的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对于提高组织和家庭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目标和难点分别是什么?怎样通过精密的策划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评价感恩教育工作的成效?…… 本期《深度报道》栏目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部长、广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唐仁郭等专家、教师分享他们的观点。
  石中英,安徽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近年来在价值教育研究方面有比较广泛的观察与比较深入的思考,发表《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等论文。
  《中国教师》:您怎么看“感恩教育”这个提法?
  石中英:评价“感恩教育”这个提法,我想首先是要搞清楚这个提法它的内涵是什么。从现有的教育界的一些话语分析来说,人们提倡感恩教育,主要是针对当前一部分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这样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个别人在索取的时候是没有限度的。同时,他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人缺乏内心上的一种感谢、感激、感恩,反过来要求比较苛求,态度比较冷漠。应该说,“感恩教育”所针对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深思。但是,诊断先于治疗,只有对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准确的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才能找到或开发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感恩教育”的提出者有一个假设:个别孩子之所以不知道感恩,是因为缺乏一种称之为“感恩教育”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里面,缺乏一种“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当然,倡导感恩教育的学校、教师,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解决问题的。但这样的分析是否客观准确,这样的建议是否有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探讨;这种称之为感恩教育的教育活动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现在有很多教育的名词,像“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等等。这些名词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是,像这种存在什么薄弱环节和问题就提出什么教育的做法,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在实践中也有很多的问题。理论上不可接受是因为教育本身从其价值追求上说就应当包含着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创造,学会坚强、发展个性等内涵。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实现类似的这些价值,反而使人忘恩负义,泯灭人的创造性,使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脆弱,阻碍良好个性的形成,我想它很难配得上“教育”的名义。实践上不可接受,是因为学校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出现什么教育的新概念就往学校里增加什么新的教育活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会变得很重。另外,学校也不能解决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基础教育也只是打基础的阶段,不能够什么都教,什么都学。平常所说“社会生病,教育吃药”的现象就属于这类现象。
  《中国教师》:网上有句广为流传的英国谚语说“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您怎么看这句话?
  石中英:我觉得美德无所谓大小,感恩也很难说就是最小的美德。有时最基本的美德、最小的美德也是最高尚的美德,我们很难在各种德目之间进行比较,比如说感恩和诚信、勇敢、节俭、仁慈之间,很难比较。如果英国人真的有这句谚语的话,我想主要不是强调其微小,而是强调它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最微小的也是最具体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别人向你伸出一只援助的手,你报以感激的微笑;别人在你饥饿的时候施予你一碗粥,你说一声“谢谢!”我想这就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我想主要是讲它的反面,就是对于那些给予我们鼓励、帮助和信赖的一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却忘记了他、辜负了他,甚至还反过来加害于他,在道德上这当然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不道德地对待那些道德地对待你的人,这是最不可饶恕的,这不仅是对道德地对待你的人的冒犯,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冒犯。如果这种态度和行为能够被合理化、普遍化,那将意味着道德和道德秩序的消亡。所以这是为社会和人类所不能允许的。说它是最不好的,并不是说它比其他的那些不好的方面更差,而只是说,它是最不能被接受的。
  《中国教师》:从人生境界的角度看,感恩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石中英:经常有报道说,动物界也有知恩图报这样的事情,大象、蛇、海豚、海龟都充当过故事的主角。这些故事有些可能是演绎的,有些是真实的。如果说动物都知道感恩,人就更应该知道感恩了。如上所述,感恩只能说是人之为人应当具有的基本特性,是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一种条件。它确实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对别人善行的肯定。这样一种肯定会进一步激励别人道德地做人和做事。从别人或他者的眼光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别人”,都是一个“他者”。如果这个社会愿意并能够对道德的行为给予充分的、相互的肯定,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是一个冷冰冰的利己主义世界,就会更加适合我们人类的生活。反之则反。所以,我认为感恩算不上什么人生的境界,只是一种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的基本条件。
  《中国教师》: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中,出现了让上千名学生在操场上同时为其父母洗脚,或邀请善于调动情绪的演讲者把学生感动得痛哭流涕等做法。有人将其称之为“运动式的感恩教育”和“说教式的感恩教育”。您对这些类型的感恩教育有何评价?
  石中英:在我们国家,中小学校确实有形式迥异的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中,让学生给父母洗脚,我认为这算是一种体验式的感恩教育,无可厚非。感恩教育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内容,说理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我们首先在道理上讲清楚,我们才能让青少年学生在观念上信服,才能够帮他们确立一些正确的态度。说理和说教有所不同,说理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说教侧重于口头的训诫,没有实际榜样的示范,也不注重实践的体验和体悟。一般说来,说教的效果很差。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通过文化熏陶,有的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方式,也有的是结合一些人文学科像历史、语文、音乐教育以及一些课外活动来进行的。总的来看,说教式的感恩教育和运动式的感恩教育并非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主流。
  《中国教师》:我们一方面提倡感恩,另一方面提倡施恩不图报,怎样才能够让这样两种貌似矛盾的心态并行不悖?
  石中英:这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提出感恩是指我们作为受惠的这一方,要对施惠于我们的人从内心里面表达感谢、感激、感恩。提倡施恩不图报,这主要从施恩的角度来强调我们的这种行为应具备无条件性和非功利性、伦理性。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只有在你不打算从被帮助的人那里获得什么回报的前提下,你的帮助才是合乎道德的,否则帮助就变成了一种交易。所以“施恩不图报”是对施恩行为伦理性的具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是别人施恩的受惠者,又是向别人施恩的行为主体,这是不同的道德维度,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如果我不能图别人回报,我为什么要回报别人,是否会存在这样一个矛盾?
  石中英:这样就要区分“感恩”和“报恩”。这两个词看起来是比较接近的,但事实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感恩是指我们要从观念上、从态度上、从内心里,认识到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别人施惠于我的行为的性质,我们不能够对此一无所知,也不能无动于衷。报恩,它不单单是表明我从态度上、观念上、认知上理解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更主要是强调我怎么去回报那些施惠于我的人、组织或团体。如果一个人的报恩,只限于施恩于自己的人,还是不够的。报恩的对象应该扩大到不确定的社会人群,应该包括那些尽管没有施恩于我们,但是也像我们的施恩者那样关怀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伦理的意义才能更加凸显出来。否则,报恩也就成为一种特定人际之间的伦理互惠或相互利用。报恩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还应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个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人未必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那些犯罪分子、那些穷凶极恶的人在生活中也有报恩之举,但他们把报恩的对象局限于少数施恩于他们的人群,而且为了报恩,不惜牺牲道德和正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因为报恩的心理违反伦理,牺牲正义,甚至践踏法律的事情还是司空见惯的,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中,也应该着力辨析和讲清楚这个道理,否则与现代教育价值不符。
  《中国教师》:您认为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真正具备感恩之心?
  石中英:第一点我认为学校应该把感恩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中去,把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尊重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道德教育融合到一起。一个人不懂得感恩是不行的,不懂得公正也是不行的,不懂得尊重也是不行的,所以感恩教育它只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主题,而不是全部的主题。第二,我觉得开展感恩教育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应该基于儿童道德生活的实际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不能揠苗助长。第三点我想榜样是最好的力量,教师自身在这方面具备过硬素养和优秀品质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第四点是对感恩要有现代的理解。之所以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提倡感恩教育有一些保留意见,主要是因为感恩心态的产生和具体的实践、特殊的情境以及特殊的人际关系都是分不开的。前面已经谈到,有感恩之心的人未必是有正义之心的人,因为他的感恩可能仅仅是指向直接有恩于自己的人。而对待没有施恩于自己的人和组织的态度才真正决定一个人道德的境界。所以感恩教育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你来我往,更不能搞成小团体主义,要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感恩教育。
  《中国教师》:如何评价感恩教育工作的成效?
  石中英: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总归要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教育目标的明确性程度、教育组织的系统性程度,以及教育给当事人带来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等多个方面入手。道德教育的评价应该符合道德教育本身的规律,应该激励道德教育的对象去追求更加道德的生活,而不能局限于或满足于一些外在量化指标的达成。否则,评价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甚至违背了道德的原则。如果在评价中再有一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事情发生,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因此,这种感恩教育的评价最好通过学生、教师及家长个人的报告等来进行。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参加这些活动以后,教育对象和相关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信念发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变化。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感恩教育,应该说也适用于所有的美德教育。
  (责任编辑: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