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12-29马建表
在中学阶段大力提倡创新教育,高度重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教育的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中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长期积累创新素材,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准确为自身角色定位,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要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可以让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去求异、去挑战权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直言不讳,勇于发表意见,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还要有实现创新设想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21世纪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世纪,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潜能,是中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中学创新教育的成功,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