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

2012-12-29马玉霞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朗读是眼、耳、口、脑多器官并用的阅读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出声,其原理是文字信息通过眼睛传输到大脑,大脑中枢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后指令嘴巴发声,声音信息再通过耳朵传回到大脑,由大脑进行再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对表达同一内容的语言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一、朗读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认为语感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使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朗读记叙文要达到渲染气氛、塑造人物的效果;诗歌要读出平仄、对仗、节奏;童话的朗读要将自己的声音“化化妆”,说明文要用叙述的语速,把握平实的基调等。采用朗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二、朗读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的道理。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为人的语言背景,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再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体会小兴安岭美丽四季的景色是如何安排在文章中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朗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有利于文中思想内容的领悟

朱自清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感性认识,分析归纳是理性认识。阅读过程中知识接受和能力形成要同时进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才能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

四、朗读能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中对文意俱佳的美文,要采取“细嚼慢咽”式的朗读方式,必要时对同一文本进行重复读、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字词借助于工具书进行正确的理解,有疑惑处查阅资料搞清楚;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和谐的画面仿佛就出现在眼前。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全面、深刻的鉴赏。

五、朗读能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

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我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我就让他们大声地读,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他们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张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