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与矫正

2012-12-29李军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体育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习惯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动力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学校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参加田径、球类等运动中的各种人体基本活动,要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这就必然会在学生原有的体能、运动基础和学习目标之间形成矛盾,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挑战,承受着较强的身心负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教师的帮助,心理负担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整,就极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形成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学生体质体能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在体育学困生中表现得特别尖锐,体育新课程关注这一问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据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在体育训练中面临困难和心理困惑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和矫正他们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一、引导、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

1.设置合理的目标,改进训练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减缓训练目标的坡度,设置切合学生目前水平的初级目标,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设定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训练要求,让学生不断有机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奔向另一个较高的目标,让学生经历“目标→努力→达成目标→成功体验→较高目标→努力”的过程,以此方法培养学生的信心,让其体验成功,提高水平。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调整训练的方法,对训练项目的强度、速度、高度等进行调整,采取“小步伐、缓坡度,逐步提升”的策略,减缓或消除困难学生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使之大胆地进入训练。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处于身心急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在体育训练中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体育竞赛中获得的哪怕是极其平常的成功,都会使学生充满喜悦,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继续参与学习与训练。因此,设置合理的、循序渐进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2.利用情感迁移,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体育困难的学生,很有可能是文化课学习的尖子生,或者其他方面的佼佼者,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很多。教师给他们分析获得成功的原因,让他们回味获得成功的过程、途径,那种不断努力积极探索的情感,让学生把这种积极情感迁移到体育活动中来,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培养其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精神,树立信心。

3.把握鼓励的方法与时机

鼓励就是调动积极性,就是引起需要激发的动机,促进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鼓励贯穿于从目标制订到目标最终实现的全过程。鼓励的方法和时机很多,针对困难生,鼓励的方法主要是:

(1)感情鼓励。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喜欢什么、想干什么,用心去感化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增强凝聚力。

(2)关怀鼓励。关心学生体现在诸多方面:当学生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心理上产生障碍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思想疙瘩;当学生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教师及时清理路障。

(3)目标鼓励。针对学生实际设置一定目标,引导学生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起来充实有方向。鼓励时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素质差、技术差、信心不足的时候;二是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时候。

二、疏导、矫正消极心理

1.注重情感投资,消除情感障碍

体育困难学生因其体能或体育技术的相对落后及体育成绩的落伍,在课堂上,常常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和同学的歧视,每当这时候,他们尤其惧怕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因此,教师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点不满或斥责的眼神,都会刺激他们敏感的内心,使之产生混杂着自卑和对抗的特殊心理。这样一来,师生之间就很难沟通,教学关系就会趋于紧张,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带来阻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待困难生要谨言慎行,多表扬少批评以外,还要善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疙瘩和情感障碍,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向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和可信,以赢得他们心理上的信任和接纳。

2.利用积极归因,转变自我认识

归因心理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结果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其中既有稳定性较差的因素(如主观努力、疾病等),又有稳定性较强的因素(如个体能力、教材难易度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困难学生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信心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困难学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教师要克服能力和任务难度的归因,善于发挥积极归因的激励和调节功能,尽量从不稳定因素中对他们的技术掌握或运动能力做出积极的归因评价。我们既可避免对困难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伤害,又体现了教师对困难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期待,使困难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加速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3.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理失衡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抵消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去鼓励困难学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