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2012-12-29石澍东
摘 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耐挫折力,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策略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并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实现从传统教育到新课改要求的完全转变,仍然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虽然教材是新的,但教法是旧的,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理念、新方法得不到实施,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导致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因此,如何加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与基础。现代教学过程理论明确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完整地描述和反映师生相互作用的各种成分。实现此种理想的教学过程,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彼此间的态度和关系。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指导,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往往过多地考虑树立自身的尊严和威信,对学生态度生硬,批评和职责有加,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师生之间关系冷淡。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从教学目标出发,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
教师应尊重、爱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交往的情感,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教育、鼓励学生,切实做到尊重、关心、爱护、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保证体育教学良性进行。因此,民主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二、实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即“懂”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
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而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在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BH9rl+D9NT5bMOvw0nKR8wfWWrEfBa0Xq/IIpZpFzw0=主导作用和学生互动实践。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够学得会、学得快,才能够学得好。在体育教学中,有的学生动作做不到位,教师要有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分析,究竟是哪一步动作难以做到位。教师要掌握每一个班、每一个组的学习进度,为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最大的赞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有了学习体育的激情,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够逐步得到培养,才能够有成就感。在课外活动的时候,有的学生建议教师播放音乐,这样全班同学的动作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得井然有序,学生做体育动作的时候变得兴味盎然,丝毫没有枯燥感。这说明在不同的学习情绪中,学习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发现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新课标牵动改革课程进程,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费大力气,收效却很大,学生又把功劳归于教师;不善学习的学生,教师费尽心思去教育,却收效甚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不会教。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必要的。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遵循的要求是:
1.以激发学生自主精神为宗旨,使学生自觉树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觉就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进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目标,自我增强求知欲,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
2.科学性学法指导。教师要进行学情研究,学情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情感、认知水平等,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保证学法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教师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一致,进行学法指导,应注意让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出发,通过直观教学,进而抽象出体育中的一些高难动作。
4.重点抓学法的细节。比如,抓导入,听出中心;抓新授,筛出重点、难点、最深感受点;抓练习,举一反三;抓小节,加强评点。要求学生以听为主,要听得明白、清楚,还要多进行练,听练结合。
四、多种教学方式并举,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按以往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内容单调枯燥。为使体育课教学中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生动感,课中适当地编入一定量的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教材,如“绕几何图何追逐游戏”“综合接力比赛”“音乐伴奏往返跑”“听信号抓人”“原地闭目跑”等。合理地将运动融于游戏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增,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体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经常参与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除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外,还应积极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这对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交际、显示自我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对某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后,就会自觉、主动、愉快、经常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就是中学生体育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和目的。
五、强化抗挫折的能力,健全学生思想人格
体育教学是一门能让学生相比较之下更能放松和展示自我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表现的差异更加明显,学生完成每个项目或是动作都被师生直观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感受学生的不同性格,并依据性格的不同进行施教。对于性格内向、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内心体验,他们害怕失败,一旦失败有可能长时间不敢尝试或者造成情绪消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以引导为主。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活泼、开朗、积极的个性,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教育,甚至还可以设立更高的目标,有目的地为他们设置一些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不足,强化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对于性格抑郁、孤僻的学生,他们一般悲观、不敢尝试,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努力尝试,对给予赞美和表扬,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协作的团体项目,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融入集体。
六、坚持多元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考核评价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有时为了呵护学生自尊,建立自信,可降低标准,冲破限制。同时还可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问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
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确定上都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的内在质量。
参考文献:
[1]巫亚彬.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03).
[2]左海明.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浅说[J].安徽体育科技,2001(01).
[3]周厚发.中学体育课如何提高教学效果[J].读与写,2007(06).
[4]田洁.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5]黄光悦.试析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3(02).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诸暨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