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艺术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2-12-29韦振梅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意见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影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提问不是问得越多越好,如何适时、适度、适量地提问才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1.具体性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形象。如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出示5支笔,提问:(1)这里有几支笔?(2)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学生回答,教师演示)(3)正好分完了吗?(4)还余几支?(5)这剩余的1个叫什么数?小朋友想学习这个新的数学概念吗?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和具体提问,让学生在直观和表象中得出“余数”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且易于理解。
2.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在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带着这样一组问题去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究。
(1)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做百分数?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路,学生愉快地获得了“百分数”的概念。
3.启发性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多设几个台阶,即大问题后面要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教师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以再问:
(1)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些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
(3)长方体有几条棱?相较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
4.适时性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数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期末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行不行?那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学教材,找出计算方法(基数求法)。这种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层次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新知识总是以原有知识为支点。因此,教师设问时,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信息量较集中的问题,要注意将整个问题分解成前后相联系的几部分,形成合理的层次,使之与学生的认识顺序相吻合。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最终达到能“跳起来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几个策略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不仅要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长此以往,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良丰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