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动起来

2012-12-29梁小梅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既能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也能大大激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生物课;动起来

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教师应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到底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本人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而新课改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去做。例如,在学习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时,这里涉及三个实验,教师可课前事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在课堂上让他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究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究者,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学生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制作两个画面,取两盆天竺葵,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处。过数天后,放在阳光下的天竺葵长势良好,而放在黑暗处则枯黄瘦弱。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很容易会发现绿色植物制造

有机物离不开阳光。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新课改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学到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时,教师要事先把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准备好,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实验进展,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调控实验。另外,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创造的闪亮点,不时给学生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如,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时,当学生模拟完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如果白纸板和透镜的距离发生改变,或透镜的凸度发生变化时,在白纸板上还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象吗?进而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纠正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讨者

在探究某个实验后,教师应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研讨。当学生研讨时,教师一方面要适当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

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理解,给予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究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实践者、探究者和研讨者,才能真正实现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参考文献:

汪忠,刘恩山.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港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