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实三种做法 促进“小号”升位

2012-12-29陈雷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转变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选择。将教师主教的学习方式向学生主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学习方式优化转变的最佳途径,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学习方式转变的高效平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成长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些有效策略。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全员进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各个小组尽可能的进步与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特别关照和促进各小组的“小号”学生(即1号、2号学生)进步,让他们有机会成长为小组的3号、4号学生。要促进1、2号学生的最大发展,就必须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号、2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是先天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差;自主学习习惯差,如听讲,发言等;自主学习能力差,如倾听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其二是学习被动,具体表现在:接受学习任务被动,老师督促的多,主动行动的少,组长安排的多,主动争取的少;组内合作被动,有的是在组长的强势下进行;全班展示被动,缺乏勇气,欠缺表达;完成作业被动,1号学生独立完成的少,主动和被动COPY同学得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消除这些现象呢?我们在实践与研究中,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

一、分配任务时照顾

在课堂中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对1、2号学生充分照顾,可从四个层面实施。

1.问题梯度设置

学习目标问题化时,将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形象到抽象,这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如,邓代本老师在执教《马说》时,这样设问: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并附提示:先独立思考(3分钟),每小组1号、2号完成第一、二问,3号、4号完成第三问。这种梯度设问让1、2号学生在学习时做能做的事,避免学习时的茫然。

2.适度分配任务

不管是老师还是组长,要给1、2号学生适量的任务,适度的任务。如,曾凡新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五柳先生传》时,这样分配任务:“本文句式特别,你的发现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1、2号找句式,3、4号归纳作用)。这样分配量度适中,难度适当,保证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交流展示优先

在小组内交流时,让1、2号学生先发言,先汇报,先提问,在全班展示时,1、2号学生优先展示汇报,优先展示PK。如,熊里鹏老师在执教《五柳先生传》时,在全班展示环节中,读准字音由1号展示,解释字词由2号展示,我在上课中,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优先1号学生发言,这样就能保证他们有展示锻炼的机会。

4.作业分层要求

在进行当堂检测或布置作业时,分层要求,特别是1号学生的作业,要起点低,任务少,难度小。如,我在七(1)给何敬魏布置作业时,只要求他做选择题。给杨校舜兄弟布置作业时,对于问答题,把答案告诉他们要求他们抄下来即可,尽量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学习时督促

1、2号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关注。

1.自主探究时提醒

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盯紧1号或2号学生,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如果出现开小差等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引导,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我在八(3)班上课中,秦梦瑶、李治杰等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就经常性地站在他们身旁,随时提醒和指导他们寻找知识要点,保证他们的学习进度。

2.组内互助时辅导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重点观察指导几个小组的1、2号学生,参与他们的学习交流活动,询问他们的学习困难,掌握他们的任务完成进度,指导3、4号学生对1、2号学生辅导帮助。曾凡新老师在执教《再塑生命》中,小组合作时,直接参与两个小组的讨论,指导组内2号学生,在展示环节,这两个小组的2号学生的圆满汇报验证了教师指导的效果。

3.效果检查时定向

无论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先检查1、2号学生的完成情况,或询问,或点名回答、或指名代表小组汇报。我们综合组在学生的展示环节,一般都请2号学生代表他们所在的小班汇报,2号学生清楚在展示时有汇报的任务,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适度的压力转变成了学习的动力,自觉不自觉地激发了学习的潜力。这样做既检查了学习效果,又给了2号学生成长的机会。

4.合作学习时帮带

小组长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扮演的是小老师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长,或3号学生对1、2号学生帮带,并对小组长适当培训,通过小组长的指点、讨论、讲解等方式帮“小号”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杨昌东、秦梦瑶是八(3)班基础最差的两名学生,在语文、思想品德、地理等课堂上,李亚莉、周婷婷两名小组长对他俩经常手把手的帮助。在小组长的帮助下,杨昌东、秦梦瑶两名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三、评价效果时激励

1、2号学生的成长,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1、2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用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做些文章。

1.用捆绑评价激励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将1、2号学生的评分计入到小组,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还关系到小组的成败。这样做,1、2号学生本人在学习中就会集中注意力,保持适度的紧张,又会得到组员更多的帮助。我在八(5)班课堂上点名1、2号学生汇报学习效果时,经常看到1、2号学生所在小组的小组长对他们的提示、帮助。由此看来,团队捆绑式评价能调动小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2.用奖励评价激励

奖励评价时,首先要落实细则,坚持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评分细则》,按细则评分,1、2号学生代表本组展示达标后,奖励分数要评价到位;其次要创新形式,给学生意外的惊喜。肖竹梅老师在九(1)班执教一节复习课中,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让学生选“花”中奖,每朵花链接不同分数的图片。这种奖分是一定的,但奖多少分又是要靠运气的做法令学生惊喜意外,以极大地激活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引入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动力,课堂上可以让各组的1号、2号同学结对竞争。组织PK展示,使课堂增添活力,被PK下去的学生增添了下一次PK的动力,赢了的学生增强了下次PK的信心。我在八年级上课时,在课堂要结束时组织最佳1号评选活动,把课堂中表现好的1号评选出来,全班给予掌声奖励,增强了1号学生的成就感。

4.大力表彰奖励

每大周或每月各班评选优秀1、2号学生,或评选最大进步1、2号学生,给学生荣誉,在全班或全校表彰,营造1、2号学生的成长氛围。我在八(3)与学生约定,每个月奖励3名进步最大1号、2号学生。

5.动态编号激励

根据每周或每月学生的发展,将各组四位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比较,重新排序,依据排序情况重新编号,让原先的1、2号学生有机会升位,以此调动1号、2号学生内在驱动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决非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正视教学中的问题,发现并解决,才能真正还权于学生,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高效。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