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的互动与互补

2012-12-29采有余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边互动,使教与学形成共同体,双边互补,求得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可利用好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师生互动与互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互动;互补

教学观点转变作为教育观转变的一部分,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面前,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这要求我们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以下几点,并付诸实施。

一、双边互动,使教与学形成共同体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创设条件、创设空间,为学生的学营造氛围,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通过巧分析、巧设计、巧安排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勤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亲自动手作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教学“CO2实验室制取的研究”时,作为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装置让学生去记忆,而是提供已经学过的O2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的相关知识平台,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去思考,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参与点拨,最终共同得出结论,这就避免了只靠教师的单边活动的模式。另外,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对学习充满信心,不可被动学习。只有通过上述努力,既强调教,又强调学,使教与学互相交往,双边互动,形成一个共同体。

二、双边互补,求得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把教师看成教学中的主角,要师生平等,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例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联系社会生活的开发性习题的讲解等方面,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把结论讲死了,强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讲出的结论要求学生去评判、去扩展,学生得出的结果让教师去改正完善。如,CO还原Fe2O3的实验装置的教学,教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课本中其尾气是用酒精灯点热的,然后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加以改进,让学生扩展思维,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有的说把尾气用气球吸收,有的方法更好,是把尾气燃烧掉作为还原Fe2O3的热源,一举两得,通过这样反复改进,使教学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这样在平等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相长。

三、互动与互补课堂实例

课上到这里似乎卡住了,实验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无法说明问题,无法支持我将要得出的结论。怎么办?是凭教师三寸不烂之舌草草收场,还是……

抬头看讲台下的学生,全班同学的头都高高昂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教师,连一部分平时不太在乎教师讲什么的学生也都在看着教师。他们的目光中有好奇,有疑惑,更有期待,显然,此时凭“嘴巴讲完实验”是下下策。

下面是当时师生间的对话:

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我们的实验失败了,请大家帮教师找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哄!本来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几分钟后有人跃跃欲试。

学生1:可能是滴入的盐酸量不够。

教师:也许吧!请你上来帮教师论证一下。上来后该同学向那杯溶液中又滴入了一定量的盐酸,结果红色还是没有褪去。

学生2:我估计是不是加的盐酸太稀了?

教师:那好吧!我们把盐酸浓度调节大一点。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还是没有看到预想中的结果。

学生3:我猜想是不是烧杯中酚酞滴得太多了或太少了?

教师:有道理!

(我重新又按设计方案做了一次,酚酞加的量控制了,仍然没有让大家兴奋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大家开动脑筋找了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显然没用找到最关键的原因,因为实验还是没能成功。现在请同学们分组仔细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和有效解决的办法来。

这时作为教师,我也心里没底,后悔自己掉以轻心,准备不充分,不知到底该如何改进,才能使问题圆满解决。在一阵热闹的讨论之后,开始有学生举手示意。

学生4:老师,我们组分析,估计可能是加入盐酸后与酚酞反应,使酚酞变质了。

(我当时听了为之一惊,学生怎么会这么想,可又不能直接否定,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其他同学认同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怎么验证呢?

学生5:也有可能是我们选的酚酞可能有点问题,酚酞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色后,酚酞和氢氧化钠结合在一起了,再加入盐酸也没用。

教师:非常不错,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由于课堂上时间和条件有限,今天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回家查资料,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的时间验证自己小组的猜想。

第二天,教师在上课前先走进教室,收集了学生的资料和建议,听取了学生自己做实验的结果(真的是选用的酚酞性质有问题,酚酞试液不是新配的可能时间长,部分变质了)。经过准备(选取了新配的酚酞试液,并已验证了性质正常),在课堂上再做上述实验。

教师:各小组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实验验证出了上次实验失败的原因是教师昨天选用的酚酞试液部分变质了,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天,我们用新配的酚酞试液,并已验证了性质正常,再来做上次的实验。

(做演示实验,实验很成功,现象非常明显)

教师:说明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大家给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掌声。

教室里想起了掌声……那几个学生脸色露出了高兴的笑。

这是对学生智慧的肯定和表扬,更是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奖励。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上面的实验失败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时,正是教师可利用的好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探究兴趣,实现了师生回的互动与互补。

参考文献:

[1]张咸海.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

[2]郑长龙.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探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3]吴俊明.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化学教学,2002(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