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高中散文教学高效落实

2012-12-29杨宗美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就如何把高中散文教学落实到实处,提高课堂散文教学的实效,提出了对散文文本鉴赏的三个借助点,即语言、情感和意境。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语言;情感;意境

散文,一直占据高中教材的大半个江山。本文仅从如何借助散文中的语言、情感、意境来进行教学。

一、贴着散文的语言行走

周汝昌先生的话:“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先要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散文中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

比如,《我与地坛》一文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反复咀嚼后发现,作者正是通过祭坛的古老衰败与大自然的生命自在坦荡进行对比得出,人世间的尊荣、辉煌、贫贱、荣辱等转瞬即逝,从而引发对两种生存状态的思考。这些描写地坛的语句,教者要带着学生细细“品”,方能知其“味”。

二、依偎散文情感的温度

余光中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他认为散文是最真实的,最直白的,最没有伪装的,是作者心灵和读者心灵的直接对话。所以散文鉴赏中,要关注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趋向,毕竟“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

比如,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用两个“慢慢地”就充分表达了作者认识这个事实所消耗的漫长时间以及其中的煎熬与痛苦,用这样的语句来结尾含蓄隽永,是作者洞彻通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行走,谁也不能真正靠近谁、赶上谁、代替谁,从而表现出对个体生命力的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和无可奈何的情感,读来也让人黯然神伤。

三、在散文的意境中漫溯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又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由此,抓散文中的意境,也是其进入文本的一条途径。

比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所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读这样的文字,总是能让人感到失落、怅惘和感伤,在作者的笔下,时间是由细小的事物来刻度的,他用最细小的事物给空洞的时间注入内涵,但生命中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是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让这些生命的证据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这种失落、感伤情感的表达,正是通过上文对那些草、巴掌大的墙皮、铁钉等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呈现出让人感伤的意境。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认为,教学散文要注意“涵泳”。“或者说浸润式习得”,“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对散文文本的鉴赏,不管是对语言、情感还是意境的把握,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参与,而参与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沉进”文本“品”和“嚼”。由此可见,散文教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2).

[2]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课程·教材·教法,201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