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案例

2012-12-29施益群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一、学生的自身情况

姓名:涛涛;性别:男;年龄:十一岁;现况:五年级学生(四年级下学期从外校转入)。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方面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缺乏宽容心,常与同学打架。

2.学习方面表现:该生聪慧,但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做小动作,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自信心不足。

3.生活方面表现:真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于物质上的要求,家长几乎有求必应。在校不能当好值日生,在家从不帮忙做家务,不懂得理解关心别人。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1.长辈溺爱孩子。他的父母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一直分居两地,三十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他们同学的孩子大多已经上大学了,有的甚至大学毕业了。相比之下,年龄偏大的父母会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爷爷奶奶更是对迟到的孙子倍加呵护,容不得半点委屈。

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达成共识。孩子的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别人欺侮,吃了许多亏,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所以,孩子在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时,她支持孩子一定要赢,宁愿让孩子打了别人自己去赔礼道歉,也绝不能让孩子吃亏。为此,他的父母常常互相指责、争吵。由于他在学校和班级不合群、好惹事,比较孤独,上学期转学到我班。

3.家庭教育方式有偏差。孩子在0~6岁,采取的是放羊式教育,爷爷奶奶对他更是“有求必应”;上小学后,望子成龙心切,家长过分紧张,孩子温习时一直陪伴在侧,心想能及时辅导,但如此便令小孩丧失自我思考的机会,欠缺自信,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个案分析

1.苏霍姆林斯基说:“娇纵的爱是最可悲的,它是一种本能的、缺乏理智的爱。”父母对孩子百般溺爱,不仅给自己带来苦恼,而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爱子心切,百般照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感情,把孩子放在一个全家人之上的特殊地位。处在这样一个地位上的孩子,必定产生相应的思想,存在这个意识,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你管不了他。

2.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与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小朋友会对他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由于他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鲍里斯·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家庭是创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工厂。因此,我认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因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便开始了转变他的工作。第一步是要取得他父母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能接受,他的父母很是感激,要改变他的现状,更是喜出望外,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毕竟他们还受过高等教育。他父母积极地配合我分析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找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偏差和错误,制订了一个“改变计划”:

1.父母必须改变对他的态度,重新调整教育方法,应该用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学校、家庭相结合加强对其是非观念的教育,明确哪些事有危害性,是绝对不能做的。

3.他对于受一些小冤枉、小委屈最不能忍受,常常以牙还牙,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小事化无,这一点需要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经常给他讲一些宽容的小故事,读读关于宽容的名言。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结合他本人的事例来感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美好感觉。

4.以强项来淡化弱项。我发现,由于他从小参加过少年宫的美术培训,书法、画画有一定基础,我将班级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同时,鼓励他多参加活动,为他创造展示才华、为集体争光的机会,培养他的责任感、荣誉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能融入这个集体。

5.学习上,鼓励他独立完成作业,大胆发言。家庭辅导时,不能一味告诉标准答案,要采用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方式,发挥孩子的智慧。

6.根据他的家庭条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走走,多到书店看看,增加他的知识面,提高他的阅读能力,为他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教育效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涛涛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期末,当我把“进步之星”奖状发给他时,他抱着奖状热泪盈眶地对我说:“谢谢您,老师!”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和自尊。他的妈妈也高兴地说:“这是他上小学后获得的第一张奖状。”

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的。现在他对老师信任了,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在哪儿。

(作者单位 安徽省肥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