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2-12-29何存兵
摘 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透视思考现存作文教学中的种种误区,以指导、训练、改评、考试等为切入口,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实践语文课改理念、落实语文课标要求,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透视思考;探索实践
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回眸走过的路,语文教学在社会的一片责难与声讨声中艰难行进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更难。置身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对着孩子“提起作文只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的尴尬现状,我们咀嚼着作文教学带来的痛,更担负着作文教学带来的累。
一、作文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于是在现实教学中作文指导被人为有意地弱化了。殊不知,此说法看似有理,但仔细探究却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作文“教”的主导作用,作文指导似乎成了多余。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作文指导只能强化,不能弱化,更不允许虚化。
强化作文指导目前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但面对作文指导课,我们大多数教师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如何指导、怎样指导才是最有效指导却困扰着我们的实践操作。表现在具体课堂上常常是教师津津有味、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云山雾海摸不着头脑。
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最有益的、最熟悉的内容来写,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
二、作文训练:烧旺了胆子走天涯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实践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还有一种倾向也不容忽视,有的教师笃信“眼过千招,不如手过一遍”,在作文教学中秉持“题海战术”。有部分老师思想上重视作文教学,几乎每天布置一篇作文,却又舍不得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作文训练全部放在课外进行,结果是学生苦不堪言,每天迫于老师的压力疲于应付,深感“作文训练猛于虎”,这样的训练其动机与效果很显然是背离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结果却总逃不出受累不落好的怪圈。
作文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初一同学对编故事感兴趣,乐于通过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可以练习编小说、写故事等。初二、初三可以引导学生感性描写人物、景物,理性分析社会见闻。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
三、作文评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文批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劳心费神,花很长的工作时间,认认真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可是辛勤的付出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收效甚微。其实,教师和学生是不自觉地走进了作文批改的误区,导致“只见作文一本本,本本语句干巴巴”的现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对作文批改进行改革,必须把语文教师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必须改革作文批改方法,在“改”上做文章,在“批”上下工夫。
我们在批作文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批语一定要精当,务求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要“多栽花,少栽刺”,毫不吝惜地把真诚的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个精妙的词语,也要加以肯定表扬。当然,这也是并不是说对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了表扬信心倍增,读了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就如我班的乔志同学,作文历来都是“流水账”式的,且书写潦草。但在作文《童年往事》开头,他却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我已即将由少年走向青年,但童年那多味的往事犹如颗颗珍珠,晶亮闪烁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尽管以下的文字仍一如既往地“流水账”,尽管这句开头被其他同学怀疑为“克隆”的文字,但我还是表扬了他,在边批中给予赞赏。乔志同学大受鼓舞,以后的作文明显用心写了,语言也渐渐有了文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普通工作者,我们欢喜着学生点滴谨小慎微的变化,我们感动着学生些微不易察觉的进步,我们更满目含情地期望着作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