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

2012-12-29谢益平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耗时最长、收效较差的一项内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主体性教学的定义、重要性及途径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课程教学的规律,但许多初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依然“老一套”,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凸显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本文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进行了探讨,在此与同行商榷。

一、主体性教育定义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这就导出了主体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主体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1]。在具体的教学中称为主体性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对所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具有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给予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2]。这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阅读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的人,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和发现,学生以“主人”的角色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在体验教学中改变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达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语文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提高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突破“被动阅读”的瓶颈,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耗时最长、收效较差的一项教学内容,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寄存者。而主体性教学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展,给他们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

1.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情感,让学生自己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去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提出新问题,乐于质疑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向学生介绍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体的学习情感,如在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春草图”,然后让学生在对其中写草的“偷偷地”“钻”等词有了深入的感受,领悟到作者在词的应用上的匠心,这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春草的特点,进而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2.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自立、自由、自觉”,语文阅读的主体性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和创造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

主体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讲解者”的角色,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重在创设阅读情境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教会自主阅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议。

总之,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教学是从内因上解决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部诱因”。改变教师的传授和灌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学生能根据自我掌握的知识灵活地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