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2-12-29陈林山
摘 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及平时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性;层次性;创新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及平时应过多地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前的教学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长期的规划,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跨学年的几个学段的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规划,即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的规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每学期开学,我们会对自己所代科目做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但平时主要做的是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的教案。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说:备课要先备课标,即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来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新课改下,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即变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
二、教学行为的层次性
从教材内容看,任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要考虑从基础知识到延伸知识的拓展过程,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教学行为具有的层次性是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备课首先要考虑面对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应着同样层次的学生,对应着某种层次能力训练。课堂教学不应看教师做了什么,而在于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
三、教学思路的创新性
促进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课标中特别强调的。教师如果不能创新何谈学生的创新,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的典范,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来。因此,教学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教学手段要创新。例如,古诗的教学,对于诗意的理解、记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是让学生读呀,背呀。学生烦,效果也不好。教古诗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表达诗意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成为美的教学。多媒体所表达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地体会,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下转第20页)
(上接第19页) 四、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直接施加教学影响的载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的全面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新课改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或课本知识,教师要变向学生传授单科的知识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书本知识扎实、生活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五、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不管新课程如何新,教材如何变,不论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的“教”是永恒不变的。学生能力的提高,学习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必须经过知识不断积累才能完成的。而知识积累的过程与教师的“教”是分不开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何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到知识的彼岸。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复习专业知识,和别人多交流,吸取同事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用最合适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革新是课改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然是围绕学习主体的发展而展开的。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新教学方式立足于新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差异,教师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积极有效地互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