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2012-12-29承菱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深层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性的突现和发展。因而,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现在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
关键词:学生;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多媒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人性化历史课堂教学逐渐推行。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但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2.给学生选题的自由
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3.展示多样化探究性成果的自由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中,始终存在这样的误区:课堂教学布局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思维的培养基本是同向思维,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式,很少有体验式学习,更没有研究性学习。因此,在平常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历史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从而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如何来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均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多媒体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目前,网络探究性学习正渗透在各学科中,而它在历史学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互联网上有诸多的历史网站,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宏观到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划分,微观到某个事件发生的年代,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必将开辟历史教学的新天地。但是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在研究性学习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细致展示,使学生非常形象地体会探究性学习的详细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展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2.何时需要多媒体课件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调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等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老师能在“创设问题情景处”“学生思维的困惑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一定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分为前期指导、后期指导以及评价指导。当然在指导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展示获取知识的现象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设计多媒体课件,使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朝着“多媒体化”的现代化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