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怎样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2012-12-29王红阁
摘 要: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以确保学生网络浏览和使用行为规范化、合理化。
关键词:网络;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处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非常活跃,接受外界信息迅速,也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中学德育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为我们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一、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计算机网络对中学德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该如何较好地利用网络,并缩小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罗娜辛格说得好:“汽车有危险,不过负责任的家长会教导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扣上安全带。”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拥有一支中学德育工作者队伍,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方面还相对薄弱。为此,新形势下亟须组建一支懂网络技术又精通业务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用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来武装自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要有自觉维护和宣传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有自觉约束自身不良倾向的行为准则,能熟练地使用和驾驭网络技能,并能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开拓进取的激情,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与时俱进。从现在起,必须把队伍的培养放在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首位,切实抓出效果来。
二、改变工作方式,推进中学德育手段网络化进程
网络化的教育手段与以往的教育手段相比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德育首先是时空变化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每天24小时可以不间断随时借助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这就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范围,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其次,德育在效率变化的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有前所未有的集合汇聚效应,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是传统教育手段难以模拟、无法给予的。第三,德育手段网络化的实现。在网络化的自我教育中,中学生既是传播客体又是传播主体,网络传播信息广、多、快的特性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若要真正发挥网络化教育手段的优越性,还须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自己”的网站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特有的年龄心理特征,以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
三、开展中学生“网德”教育,需要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
开展中学生的网络德育首先应加强网络伦理的研究和探讨,让中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各主体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自觉遵循网络道德基本原则,遵守并维护网络伦理,为合理利用网络空间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这同时也是中学生身心安全、健康成长的要求。目前,尽管已具备一些网络文明公约和一些规范要求,但并没有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在对中学生的“网德”教育中,要让中学生正确认知网络道德,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在虚拟环境中分辨是非,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和创新,提高自身修养,自爱、自律、自强。网络技术管理部门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的同时,不能轻视、疏忽网络道德训练,要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建设,规范中学生网络道德观念,由点到面地逐步改变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状况。
四、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交流
随着个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思想品德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人类是群居的高级生物,社会属性显而易见,人绝不是机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与熟悉和陌生的各种群体组成的社会处于不断互动中才能发展出属于自身的一切独有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逐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在自身个体与社会的接触互动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变迁,中学德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善于转变观念,理解中学生的这一心理和道德观转变过程,做中学生的朋友,与中学生多沟通,多交往,疏导他们的心理需求,并鼓励和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各界要给予中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情感是影响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虚拟环境下的人机交流产生的距离感,使个体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情感交流、缺少情感教育。在网络逐渐渗透到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时代,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注重人际情感教育。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都要善于引导学生、长于双边交流ygXDYyWK7TPuFp9ZHxodq9jyq1BzR9Lh0Zoz9fUEiVM=,在润物细无声的对话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培养其健康情感,让正能量充溢于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对话关系,为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加强网络情感教育。针对互联网信息量大、内容广博、交互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编制、整理、汇集有助于学生学习、参考的各种正面学习网站和交流园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面方向上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减少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抵制不良心理和不良品行,推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上网加强指导。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是个特殊的接受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许多矛盾,网上一些不良信息成了中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上网加强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和软件、可限定上网时间、做好安全设定、避免进入黄色网站等等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在课堂上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上网行为,社会有关部门和家长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约束其上网冲浪的内容。对经常上网寻找不健康内容的“网虫”,监督机构要及时提出警告,使上网的人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家长可以陪同学生一起上网,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浏览一些有益于学习的网站,要借助一些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加强对学生的警示教育。多起网络涉黄案件已经带给我们重重的教训,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严肃地应对。
法制化管理是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的保障。增强依法治网的力度,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制建设,主动堵塞网络管理的漏洞,有利于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正确的“网络道德”的形成,可以确保学生网络浏览及使用行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作者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