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2012-12-29毛蕾刘钟钦祖娜娜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1期

   摘要:文章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大豆进口贸易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对大豆进口贸易有显著性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大豆进口;协整检验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使也得美国以及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自公告发布之时起调整为1美元兑8.3元人民币。
   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本文以大豆为例,基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并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提升我国大豆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汇率变动对其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整体趋势是在不断的波动中上涨。自从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开始,人民币汇率便开始在稳定中不短升值,2005年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仅为99.61%,然而在2005年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便升值到101.42%,升值了1.8%,并且连续9个月该指数均超过100%,平均保持在102.56%的水平。接下来,在2006年5月至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又有一个小幅度的贬值,并且指数又回落到100%以下。从2006年8月开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开始不断持续升值,虽然期间伴随着小幅的回落,但是经过32个月,即在2009年3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达到124.71%,创汇改以来的新高,较2005年7月升值了25.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开始有一个小幅的贬值,到2009年11月为止,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达到113.38%,与2009年3月的最高点相比,贬值了9.1%,然后,从2009年12月开始人民币逐渐升值,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10年年底又达到120.53%的水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旧很大。
   (二)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在1996年之前,我国大豆进出口量很小,基本属于大豆净出口国,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其进口量也逐年不断增长。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量自2005年7月以来是在波动中总体呈现上涨趋势的,上涨幅度较大,由2005年7月的298.54万吨上涨到2010年12月份的543万吨,上涨将近一倍。从每个月具体的进口量来看,在2008年之前的月份中,大豆月进口量除个别月份之外一直没有突破300万吨,进口量较小。进入2008年,大豆进口量逐步上升,仅2008年一年,大豆月均进口量就达到312万吨,而在2009下半年大豆的进口量却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从6月的470.52万吨逐步降低到11月份的288.78万吨,降幅达38.6%。经过2009年下半年的一个大幅的下降之后,2010年大豆进口量虽然绝对数量有大幅上升,月平均进口大豆456.7万吨,与2009年的月平均进口大豆354.5万吨的水平相比,上涨了22.4%,但是每月的数量变动程度较大,如2010年1月大豆进口量达到514万吨,而2月大豆进口量就下降到189万吨,下降了63.2%。总体来看,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逐步上涨,大豆进口贸易比较活跃。
   三、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豆进口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工业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Mt=f(REERt,Yt)
   为使数据的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上述建立的模型中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出下列进口方程模型:
   lnMt=C+αln REERt+βln Yt+ut
   其中:Mt为大豆的进口量;REERt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Yt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C为常数项;ut为随即干扰项;α为大豆的进口汇率弹性,β为大豆的进口收入弹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汇率变动以天为单位,变动较快,为了更有效地反映汇率的变动情况,时间段不易过长,因此所建模型的数据是以月为单位的时间序列,样本期定为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其中,大豆进口量来自于《中国商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05年为基期。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月度数据,但是考虑没有月度的GDP数值,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代替GDP。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并且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对名义工业增加值进行调整,剔除物价变动因素。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平稳性,运用Eviews 3.0输出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始序列lnM、lnREER和lnY的ADF统计值均大于各个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不能拒绝变量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该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其ADF统计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该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是平稳的,即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lnM、lnREER和lnY的似然比统计量37.19905大于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我国大豆进口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及工业增加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None)的假设,说明各变量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建立下列的协整方程:
   lnMt=-9.565593+1.632104lnREERt
   (-3.1821)
  +0.839709 lnYt
   (-4.4620)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变量lnREER和lnY的参数均通过t检验,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对我国大豆进口有显著性的影响。
  
   3.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定理认为:如果变量x和y是协整的,则它们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它们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误差修正模型的引入,可以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的短期波动特征进行解释。具体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lnMt=-0.202△lnMt-1+2.947△l
   (-1.50456) (1.57611)
  nREERt-1+0.533△lnYt-1-0.608ECMt-1
   (0.38368) (-3.84012)
   R2=0.423431
   Adj.R2=0.394602 F=14.68794
   上述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ECMt-1的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即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并且符号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系数-0.608表示大豆进口量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60.8%的调整力度回复到长期均衡状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大豆进口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民币每升值1%,大豆进口量增加1.632104%,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协整检验,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和大豆进口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608,说明每年大豆进口量与长期均衡之间的偏差中的60.8%被修正,即大豆进口量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60.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针对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现状,应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大豆的附加值,培育优良品种,并且提高国内大豆的生产技术,增加大豆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扩大国内大豆的供给。此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改善结售汇制度,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使人民币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稳定人民币币值,减少汇率升值对大豆等农产品行业的冲击,有效促进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颖.汇率改革对我国国际贸易平衡的影响[J].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