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比较分析
2012-12-29景晓洋章家清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1期
摘要: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城镇化速度加快,保障房建设和高铁建设加大,拉动了钢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2011年3月日本强震导致日本钢铁供给减少以及灾后重建的潜在需求。在此背景下,研究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情况比较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反应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情况的指标比较入手,研究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欧美双债危机升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失业、通胀等新老问题交织的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担忧自身是否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中日两个经济大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两国钢铁产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更是钢铁生产强国。然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强震已经导致新日铁、JFE、住友金属、东京制钢、神户制钢五大钢厂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短期内无法恢复,而这些钢厂粗钢产量占日本粗钢总产量的75%-80%。日本钢铁行业主要集中生产中高端钢材,如硅钢片、高档轿车板等,而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直接影响到了这类高端钢材的出口,这给中国高端板材类生产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日本国内钢材需求量激增,对中国钢材出口市场来说是一个契机。同时,中国正处于抑通胀、扩内需和调结构的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中国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对于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的经济环境。中日钢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超越日本,这已成为国际产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比较研究中日钢铁产业的市场供需现状以及中国该如何调整钢铁产业结构来保证供需平衡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以市场供需为视角对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是基于相关系数对钢材需求量的组合预测:如吴文东、吴刚、魏一鸣、范英(2008)采用基于相关系数的组合预测方法对中国未来的成品钢材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相关系数的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准确性和适应性方面均能得到一定改善,能很好地对钢材需求量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陈华友(2006)有别于传统的组合预测模型,研究组合预测方法的一个新思路。针对该模型,提出了新的优性组合预测、预测方法优超,冗余度等概念;探讨了非劣性组合预测、优性组合预测以及冗余预测方法的存在性,并证明冗余预测方法的一个判定定理。这在理论上表明基于相关系数的组合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文中进行实例分析也验证了这个结论。二是通过产业链下游的市场供需情况来研究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如马力(2006)从中国钢材消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钢材消费市场的市场结构、主要用钢市场的需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目前钢材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机械、汽车、家电制造等八大领域;李博和靳取(2009)文章运用SWOT方法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中国钢铁产业优势劣势分明,机遇挑战并存,要在今后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减少劣势影响。
国内学者多从单个国家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入手,少有对中日两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而且从市场供需角度来比较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文章也很少。本文从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比较入手,利用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钢材出口量、钢材表观消费量这三个指标,找出中国钢铁产业的弱势所在,并提出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三、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现状的比较分析
第一,中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与下游用钢行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合理配比,决定着钢铁工业能否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反映出钢铁工业是否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由图1可知,2001-2010年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大于日本,说明中国钢铁产业在这段时间处于成长期,发展速度较快,而日本钢铁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日本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趋缓,说明钢铁市场上市场供需平衡,钢铁产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由于中国钢铁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所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浮动较大,说明市场供需还没有达到均衡,需要调整钢铁产业结构,促使中国钢铁产业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二,中日钢材出口量。出口指向非居民提供它们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由表1可知,中国钢材出口量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长,但金融危机后出口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中国为了恢复经济,加快高铁建设并开展保障房建设项目,国内钢铁需求扩大使中国钢铁产品由出口转向内销。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其他国家对钢铁的需求萎缩,进口钢铁量骤减,导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也随之减少,人民币升值使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减弱。日本对外出口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金融危机对日本钢材出口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日本出口钢材多以优质钢材为主,虽然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但由于其优质钢材没有可替代品,其生产技术也没有几个国家掌握,因此其出口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第三,中日粗钢产量及表观消费量。粗钢的表观消费量,就是粗钢的全国产量加上净进口量的总和,但是这些粗钢可能并没有全都被消费掉了,要扣减其他损耗和仓储等等才是真实的实际消费量。由图2可知,2001-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小于其表观消费量,从2006年开始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逐步小于其产量。表明从2006年开始中国粗钢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一是国际市场总体供不应求,为中国钢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二是国际市场同中国国内市场的钢材存在较大的价格差,有利于出口。三是通过活用外资使全行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品种扩大,质量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增强,具备了一定的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而日本从2001-2010年其粗钢产量均小于其表观消费量。表明日本粗钢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其钢材贸易模式多以进口粗钢出口优质钢材为主,其钢铁产业结构合理,供需基本平衡。
四、导致中国钢铁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粗钢生产持续保持高水平。由于钢价仍在成本线之上,企业生产仍有边际利润,钢厂减产的意愿并不强烈。导致中国粗钢产量保持较高水平,而优质钢的产量却很少,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力并不强,从而导致粗钢供大于求。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2530万吨,是日本粗钢产量的6倍。
第二,经济缓慢复苏导致需求放缓。由于金融危机加剧,汇率、出口等一系列问题对中国经济影响加大,同时宏观经济下行,使得钢铁需求放缓。下游需求的减少,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低迷,以及之前积压的库存都加重目前钢铁的供需不平衡。从长期来看,日本人口减少,其钢铁产业需求量必然下降。而中国人口增长稳定,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保障房的建设将增加钢铁产业的需求量,会逐步达到供需平衡。
第三,钢铁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钢铁生产和出口多以粗钢为主,而国内建设需求又需要大量的优质钢材,这部分优质钢材多以进口为主,导致粗钢和优质钢材的市场供需均不平衡。而日本几个大型钢企侧重生产优质钢材,日本国内对粗钢的需求量也很少,因此粗钢市场供需平衡,而且优质钢材可以大量出口,供需均衡。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布局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生产与消费严重不匹配。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厂均建在沿海,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形成的太平洋带状区域。1976年,该区域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第二个特点是中小钢产分散建厂,遍布全国,但也相对集中。
第四,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日本的钢铁产业相对集中,钢铁生产集中在五家大型钢企,这五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日本粗钢产量的比重超过80%。而中国除了几家大型钢企外还有很多中小企业钢厂,而这种钢厂又多以生产粗钢为主。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到100万吨。
第五,钢铁销售流通秩序混乱。中国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经销商队伍庞大造成交易层次繁多、交易成本过高。投机经营倾向较重,容易导致行业非理性行为。日本全国以经营钢材为主营业务的综合商社、专营商社(一级批发商)约60余家,专营店(特约店)约5000余家,各类钢材加工中心500余家。一级批发商、专营店、各类钢材加工中心共同组成了日本钢材的流通体系。而流通体系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就是存在着双重主导者,即钢铁企业与综合商社。
五、结论与对策
第一,结论。一是本文从市场供需角度运用中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日钢材出口量和中日粗钢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三个指标来研究中日钢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钢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日本则处于较成熟的阶段。二是中国的钢材出口量逐年增加,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逐年增强。而日本钢铁出口量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状态,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钢铁产业正在逐渐复苏,中国的钢铁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多,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变强,甚至有超过日本的势头。三是日本粗钢表观消费量从2001年开始都大于其产量,而中国从2006年开始粗钢表观消费量小于其产量。表明日本粗钢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其钢材贸易模式多以进口粗钢出口优质钢材为主,其钢铁产业结构合理,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对策。一是政府层面: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钢铁布局。日本钢铁产业政策的实施都伴随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出台,我们要积极学习两国政策制定的法律经验,推行政策的法律基础,完善法律体系,在发展钢铁行业时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钢铁行业是高能耗行业,其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此要尽早地出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赏罚分明,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二是产业层面:加快联合重组,促进有序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尤其是优质钢材是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重点,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企业层面: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解决高端钢材不足。在未来发展中,钢铁工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工序改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钢铁企业首先要保持粗钢产量以供应国内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和高铁、船舶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到优质钢材的研发和生产中,使中国钢材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