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夜打牙祭

2012-12-29川丁

中国周刊 2012年10期

  打“牙祭”,是西南的方言,在四川特别流行。解放前,初二、十六打牙祭,意思是,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都要吃肉改善生活。雇长工种田,雇工匠干活都要遵守这个习俗,否则就会说主人家是个“吝家子”。
  解放以后,农村的生活过好些了,但吃肉也不是平常事儿,还是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旧习惯,背着人吃肉的“吝家子”还是有的。1956年,我就经历了非常尴尬的一幕。
  大概是秋末冬初,我们一行数人从乡下回到机关,风尘仆仆地到一位同志家去谈工作。那时的住房很窄,睡觉和生炉子煮饭都在一间屋子里。敲开门以后都是站着说话。一位比较随便的同志,见旁边的凳子上放了一张旧报纸,就一屁股坐下去,“哎呀”一声就像蝎子咬到屁股,马上跳了起来。一看才知道,他坐在刚包好的鲜肉饺子上了。主人听见敲门声,赶紧盖报纸,吃点油水也不容易,僧多粥少,自然不愿意分享。
  这种悄悄吃肉的事儿,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又碰上了,不过这回很幸运,在深更半夜打了回至今难忘的“牙祭”。
  1959年,我们一行到越西县去报道“三秋”,采访那里大丰收,大跃进和大变化,当时除了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大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全部归公社所有以外,创造性地实行了家畜家禽“五养”公有制,即把社员家里的猪、羊和鸡、鸭、兔等,全部集中到公社,统一饲养,统一管理。一时间高潮迭起,喜报频传,修大猪圈,挖大粪坑,围大圈圈养鸡鸭兔,好不热闹!
  但问题也不断出现,如瞒报猪羊的,私宰鸡鸭的,借口走亲戚同公社干部捉迷藏,躲猫猫的,不是在这里出现,就是在那里发生。更严重的是公社实行“五养”以后,圈舍、饲料和管理多方面都跟不上,猪羊越养越瘦,数量不断减少,“鸡鸭成群”的繁荣景象再也看不见了。“人民公社是方向,公共食堂是心脏”,因为口粮不继,食堂实行“瓜菜代”,别说杀肥猪打牙祭,平时连油花花也难得见到,不少社员嘀咕着,担心着,他们说:没了自留地,没了鸡鸭猪,食堂靠不住,哪里是活路啊,社员的体重开始下降,“挑两百(斤),背三百(斤),大娘大嫂手不歇”的人少了,有些老弱社员疾病缠身,呆在家里不出门,到公共食堂去打饭也拄着棍子。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不少问题,听到了许多意见。我们也看到了各个公社,敲锣打鼓踊跃交纳爱国粮,超额、加倍地完成粮食征收任务的壮志豪情!特别是小麦亩产卫星高达7300多斤,水稻亩产卫星已经达到了使人不敢相信的13万斤!当时我们想:即使卫星数字有水分,有浮夸虚报之嫌,如果给它打个对折,哪怕打个三折,也是破天荒的令人鼓舞的大丰收、大增产。因此,对我们看到的问题听到的意见,认为完全是前进中的不足。
  我们按照编辑部拟定的框框,坚持正面报道。一个夜晚,大家正在整理素材,撰写稿件,区委的秘书敲开门,用神秘和关照的口吻告诉我们:记者同志,在下半夜一点半到两点,到厨房去打一份夜餐。并嘱咐按时去,夜深人静,不要张扬。
  时间到了,排队的人并不多,大家按次序把碗递过去,装好夜餐就离开了,非常安静。
  回到房间,把碗往灯前一凑,满满的三大碗猪肉,起码七八两。全是肥努努、香喷喷的净肉。当时真不知咋办了,是一口气吃完,还是吃一半留一半,悠着吃?经过瞬间的迟疑,都想到一块了:打牙祭就是大快朵颐,先解馋过肉瘾吧!古人说“晚食以当肉”,肚皮饿了,粗茶淡饭也会吃出肉味来。在天天“瓜菜代”的困难时期,在劳累一天、正饿着肚子的深更半夜,不仅晚食,还真的有肉吃,嘴里嚼着猪肉,嘴角淌着油滴,真真实实的打牙祭,都是言所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