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启示录

2012-12-29刘苏里

中国周刊 2012年2期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对《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有各自的解读。
  这本书名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被行家冠以“喜剧”类型。是,你大抵可从头笑到尾。并不一定每读一节,至少每两节,会让你有心酸、愤懑乃至悲痛之感。
  到后来,无论爬上脸颊还是回流心里的泪水,说不清是笑出来的,还是哀出来的。
  这是一本情节简单、但内容复杂、颇多隐喻的作品。
  仅当小说看,无可无不可,但有许多遗失,是肯定的了。我试图捋清它的诸多副线——很难说它们就是副线,隐微写作,常常副线才是主线。西方内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是一条线;左右翼博弈,是一条线;转型与成熟(社会)矛盾,是一条线;移民悲歌,是一条线;极权与自由对立,又是一条线……读者还可以继续索隐,定有发现。
  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是如何允许铺陈如此多的线索而让读者不觉?或有两个启发性答案。
  一是作者的身世。作者为英国人,却有个典型的斯拉夫姓氏(名字):玛琳娜•柳薇卡。她原本是个社会学家,在大学任教。《简史》差不多就是她的(家族)传记。作品中,读者大体可猜到她生于二战结束不久的德国,母亲出生地(乌克兰但靠近波兰某地),使一家人因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协议,得以移居英国。她属二代移民。父亲是二战,同时也是极权制度的幸存者——乌克兰一流航空技术专家,二战伤了他的身体,极权制度荼毒过他的心灵。母亲携其姐姐(约长作者八九岁),蹲过纳粹集中营,因盟军攻占德国而获救。作者身世足够复杂。一是她的出生年代,以及作为生活在衰落帝国的二代移民,这一无法更易的事实。二战后,自一战延续下来的左翼思潮,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垮掉、嬉皮、反战、革命,总之左倾,是一代人的特征。后来的经历,他们亲眼所见,使他们对极权制度深恶痛绝——这区别于全球化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左派,但难改左翼本性——真正的左翼,如同人群中男女正态分布,更可能出自天然而非刻意雕琢。更让这一代左翼人士痛心疾首的,是在他们壮年,全球化浪潮迎头撞来,资本高歌猛进。
anczQfjk0CoHwJyjaG9mwQ==  上述所有背景因素,是理解《简史》的钥匙。“拖拉机”,既可做乌克兰解,亦可看作极权政府,如此,比之小说,作品更像是乌克兰半个世纪的历史叙述。作者悲叹的,是世界规模的两次重大转型,乌克兰都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它连随波逐流的资格都没有,它是被卷进历史漩涡中的颠簸小舟。坐在漏船中的乌克兰人,亦只能望洋兴叹。但作者心有不甘,想问的是,这只船,船上的人,夹在西方内部各种巨大力量冲突之间,何以自处?
  乌克兰有超过60万平方公里面积,近5000万人口,是个中等偏上的国家。历史上,它是俄帝国出发的地方,自然、资源条件,足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自豪。全球化时代,如何构造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意识,融入世界历史进程,是它面临的主要课题。小说结尾,“院长”开着劳斯莱斯,带着他粉身碎骨也要移民的妻子和儿子,横穿欧洲腹地,返回乌克兰,颇具象征。左翼妹妹娜杰日达与右翼姐姐薇拉的和解,亦颇有嚼头——似乎暗示了乌克兰的历史方向感。这或许是作者对乌克兰转型最具价值的思考,因而赋予作品以启示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