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PEC会议的“东亚之困”

2012-12-29王晓夏

世界博览 2012年18期

  政治上的摩擦,必然阻碍东亚三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向来被戏称为“寻找空洞共识”的亚太经合组织(以下简称APEC)峰会在俄罗斯远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
  尽管每年多达十余国的元首和部长不远万里齐聚一堂举行会议,但在五花八门的全球经济或政治组织中,APEC始终上不了台面,入不了主流。
  原因很简单。1989年成立于澳大利亚的APEC组织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有23年之久,在经过无数次会晤后,该组织除了一次次发表“与会各方在某某方面达成共识”之外,始终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问世。
  促进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这一宏大目标,始终原地踏步在“口号层面”。
  本届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样如此,除了在欧债危机、粮食危机、绿色环保产业等问题上取得不足夸耀的共识外,唯一的实质性战果,仅被俄罗斯所斩获。因为作为主办方,俄罗斯借助天时地利卖力向各国首脑推销其远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并计划发展现代铁路、海港和机场,使其成为亚欧之间的交通桥梁。一些俄罗斯企业签署了几项协议,内容涉及液化天然气,木材加工,增加对亚太地区的出口。除此之外,本届峰会并没有推出促进本地区经济整合的任何新政策、新倡议。
  APEC峰会之所以裹足不前,表面的原因在于峰会组织制度的缺失。APEC没有类似WTO那样的强制性手段和仲裁机构,甚至没有正式的外交制约,没有要求每次峰会都要实现哪怕很小的成果。因此。APEC从来都是为会议而会议。
  除了表面原因外,APEC组织成员国构成复杂,国情也千差万别,很难真正就一个具体事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宏大而缺乏行动力的共识就成为各国之间唯一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尽管APEC峰会如同一个三教九流云集的“茶馆”,但却为矛盾重重的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会晤平台和弥合矛盾的对话机会。这一特点,也正成为APEC峰会得以继续存在的巨大动力。例如2010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峰会上,中美双方就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对话和协商,尽管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但对话却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如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峰会同样如此。日本首相曾希望与中国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展开双边对话,但被婉言拒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俄首脑进行了双边经济合作的高层会晤。
  更有意思的细节是,当一位中国商人告诉普京,他想看到普京和中国武术家之间能来一番较量时,喜爱日本柔道的普京回答时却敦促其日本朋友承认“日本搏击运动均来源于中国武术”。
  普京的话中已经暗示出了中日韩三国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一现实。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中日韩作为本地区三个大国,GDP总量已达到1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占东亚GDP的90%,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只有三国实现经济一体化才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更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但让人扼腕的是,尽管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密切,却因领土和历史等问题而交恶。三国政治上的不信任,必然也将拖累未来三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事实上,三国之间进展缓慢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正是政治不互信所致。这一“政冷经热”的困局也将长期持续下去。
  有人说,自贸区建设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欧盟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耗费了17年光阴,中间不乏反复和曲折。但是,人们却忘却了在这之前欧洲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才完成了国家间的政治和解,而这一和解的关键却是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在战争影响下完成了政治现代化转型。
  如今,东亚国家之间实现政治和解的关键依然是自身的转型,这不仅是对中国而言,即便是已经完成转型的日本和韩国,如何进一步剔除其东方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不利政治弊端同样值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