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与玻璃的国际歌
2012-12-29李强潘晓军
世界博览 2012年3期
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的偶像是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看看艾维近年来为苹果公司设计的一系列经典产品——从iPhone到iPad,仿佛都是拉姆斯几十年前为德国博朗公司设计的一系列电子产品的翻版。艾维应该感到庆幸,拉姆斯并没有像苹果公司对三星公司那样在外观设计上苦苦纠缠,如果要打官司,苹果几乎必输无疑。
拉姆斯被誉为影响世界的50位设计师之一,他主导的“少,却更好”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了全球各国诸多工业设计师。2011年最后一个月,拉姆斯来到香港参加德国“设计营商周”活动。在开幕式上,已年过八旬的拉姆斯拄着拐杖走上演讲台,一谈起设计,他就像通了电一样,思绪敏捷,似乎全身散发着光彩。会上,他重申了“设计五诫”:功能性、良好的用户界面、符合多重审美观、实用性、可持续发展。
这是“2011德国设计”全球巡展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德国设计委员会带着近百件凝聚着现代德国工业设计最高水准的展品,先后征服了米兰、纽约和香港。
德国设计影响全世界
“在亚洲,德国的产品以牢固和质量著称,”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库普茨在香港说,这只是人们对于德国工业设计的感性认识,远没有触及到德国设计的更深内涵。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设计委员会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广德国的设计理念。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信息是:“设计是找到人与产品之间相互影响的解决方案,如果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就是找到工业社会中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解决方案。”
这种理念实际上脱胎于上世纪初德国工业设计刚刚起步时的朴素愿望:“设计就是为了帮人们解决问题。”
从诞生于1902年的德意志制造同盟,到上世纪20年代的包豪斯学院,再到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改变了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也定义了现代主义,创造出一种冷酷、简约的风格。
德意志制造同盟第一次提出要把艺术、工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则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传统的生产是围绕着劳动者的,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设计师;而现代生产是围绕着机器的。在工业革命之初,工人和资本家追求的是技术、速度和利润,产品缺乏审美内涵。19世纪末期,虽然正值工业革命的黄金时代,但社会却流行复古,于是充斥着类似哥特风格蒸汽机这样的工业设计怪胎。包豪斯引领的德国设计,则力图将美学和机械完美地结合。
短暂的辉煌过后,包豪斯和现代设计被纳粹政权扼杀。现代、功能、理性的设计风格被纳粹政府认为是“软弱的民主”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古典复兴主义的强悍特色。
此后,包豪斯的代表人物纷纷移居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二战之后,西德的工业设计重新起步,并迅速诞生了拉姆斯等一系列工业设计大师。1998年,彼得·希瑞尔(Peter Schreyer)设计的奥迪TT轿车让全球设计界重新将目光投向德国。希瑞尔的设计理念实际上同百年前德国的设计观念没什么不同:汽车应该有圆润的外形,同包豪斯设计学院未来实验室的教具几乎完全一样。
不强调手工与艺术
手工业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但在德国例外。在纳粹统治的第三帝国时期,为了强调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希特勒政府一直强调德国手工艺的重要性,要求在德国的建筑、家具、室内等设计领域中体现手工艺的民族特征。因此,今天德国的企业如果再强调以手工艺为特点的设计,就隐约地有为第三帝国招魂的意味。
反过来,强调设计的工业化特征,则代表德国的发展和未来,代表摆脱独裁政权以后的现代化、民主化发展,因此也更加符合战后国际主义的精神。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德国设计师都愿意把设计和手工艺以及艺术划清界限。
拉姆斯就说,“艺术是个人的,而设计是公众的。”
你很难在德国的工业设计中找到设计师直白的情绪表达。即便在保时捷911跑车这样不朽的设计中,费迪南德·保时捷追求的也只是制造出一款最中庸、各方面性能最平衡的跑车。
现代感的材质
德国设计在全世界如此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它们习惯采用最常见的材质。这些产品大多采用钢铁、塑料、玻璃、合成板制作,很容易融入西方工业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生活水准和消费观念的西化,这些产品在东方也越来越受欢迎。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让这些材料取代了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独特原材料,走入各国居民的家庭。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世界对极简主义的德国设计风格越来越重视。
比方说用一堆电子管,设计师可以把它们组装成任意形状。但是看看英国设计师乔纳森·艾维设计的苹果iPad2,再看看上世纪60年代拉姆斯为德国博朗设计的那些电子产品,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性。
无处不在的建筑痕迹
德国现代设计的另一大特点是深受建筑设计的影响。
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师们基本上都是建筑师出身,比如现代主义的奠基人物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等,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非常浓重的建筑设计痕迹,从形式到功能,都与建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包豪斯研究生马谢·布鲁尔设计的钢管家具,就有明显的建筑构造特点。应该说,整个欧洲的现代设计都与建筑设计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与美国现代设计受到工程技术、展示设计的影响大相径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席库普茨说:“美国人的思维位于其他层面,无论是设计汽车还是浴缸;而日本的设计虽然与德国相近,但更显著的特色是和谐,可称为‘带圆角的设计’。”
德国的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真正分离,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的事。但是,作为一种观念,德国产品的高度理性化倾向依然是与建筑设计分不开的。
由品牌而不是设计师塑造
德国设计最明显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低调。这不仅仅是指产品,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设计天才。在德国,设计师不愿出现在镁光灯下,也很少以艺术家自居,如服装设计师吉尔·桑德这样的知名设计师只是极少数,大多数设计师都“潜伏”在各大品牌的设计部里。
因此,与其说德国设计是由天才主导的,还不如说是由品牌和公司主导的。德国设计的最佳案例体现在汽车、家具、厨房、餐具以及卫浴领域。最近,德国设计师设计的时装配饰和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些领域,人们熟知的是德国的奥迪、宝马、奔驰、当代(Dornbracht)、米诺(Miele)、博世等企业,对这些品牌背后的设计师却不甚了解。
但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产品有德国设计这样高的辨识度。这些品牌传递的是一种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对全球目标消费群的定位。或许不够华丽,但简洁、实用,这就是在全球颇具竞争力的德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