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鼓和鸣”成就铿锵人生

2012-12-29陈代伟阙新建

中国德育 2012年20期

  咚哒,咚哒哒……走进坐落在茶园新城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总能听到这些清脆的鼓点,它们是校园里最快乐的音符。徜徉在附小的校园里,眼之所见是鼓文化,耳之所闻亦为鼓文化,鼓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学校根据区域特点和自身实际,开始把腰鼓作为一项体育锻炼项目引进校园,深入挖掘鼓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鼓文化特色,提倡“击鼓而舞提振精气神,开卷而思浸润书香气”,用“书鼓和鸣”成就学生的铿锵成长。
  “鼓”舞斗志
  在附小,无论是消防栓上还是楼梯间,不管是班级牌的飘带还是文化角的红色小鼓,每到一处都能发现鼓元素。沿着台阶上行,就像是在鼓文化的长河中行走,从鼓之源到鼓之乐、鼓之舞、到鼓之魂,从木鼓、铜鼓到安塞腰鼓,这就是附小倾力打造的“书鼓长廊”。
  腰鼓文化历史悠久,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孩子们通过了解腰鼓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欣赏腰鼓表演的独特魅力,感受祖先坚忍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粗犷豪放的性格。腰鼓可以鼓舞人心、鼓舞斗志,它以粗犷、洒脱的动作和强劲的鼓点,震撼着孩子的心灵。学习腰鼓体能消耗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需要反复地观摩、练习,在不断地琢磨中领会其神韵,这对孩子来说,是体力和意志的严峻考验。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是德育重要的生长点,因为它可以迁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用鼓文化的精神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看到孩子们挥洒的汗水,更看到了孩子们挂上腰鼓时脸上的灿烂笑容。“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背上腰鼓,和着音乐,就全身激动,一切都忘了,什么困难都不怕了。”一个参加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孩子这样说道。这种不畏困难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总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鼓”舞成长
  腰鼓发展至今,形成了与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和民歌等艺术有机结合的多维开放的表现形式,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身就蕴含着广阔的德育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动作,学生之间互教互学;集体展演中,舞伴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学校与社区、兄弟学校牵手,指导学习,让腰鼓文化发扬光大;以鼓为媒,飞渡重洋,与英国塞夫顿白鹭小学缔结国际友好学校,让腰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播撒和平友好的种子……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契机。
  在腰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的要求和规范,锻炼孩子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品质;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切磋中,培养孩子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每次集体表演,都是对孩子们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考验;外出活动,更是教育学生的大好时机,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文明礼貌、守时守纪……附小的孩子们慢慢学会自觉地以一个优秀“鼓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鼓手的良好形象,展现中国“鼓娃”的精气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进步,正如一个毕业班的孩子所说的那样:“在公共场合该如何做,如何与人交流合作,这些我在学习腰鼓的过程中都学到了。”
  “鼓”舞创新
  学校在传承安塞腰鼓的基础上,创新学校少儿腰鼓,对腰鼓特色进行挖掘、整理、提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巴渝文化元素,自主开发出“长生欢乐鼓”,取“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欢乐幸福”之意,指向鼓文化的深层意蕴和学生终身发展之关系的融合。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腰鼓动作和队形,创编作品,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鼓文化节,校内腰鼓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自主学习,集体合作,不断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和提炼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思维和方法,他们也会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学习鼓艺的过程中,孩子们变得自立自强,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无形中带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腰鼓不但让孩子们习得技艺、强身健体,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获得一生的品德滋养。学校在推动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培育孩子健康向上、开朗自信的精神品质,锻炼他们不怕吃苦、刚毅坚定的意志品质,使之蓄养动静结合、优雅大气的文化品质,让附小的孩子们在飘舞的红绸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陈代伟,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阙新建,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