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班中失窃“局中局”
2012-12-29刘洪华徐红
中国德育 2012年20期
英语课代表小丽来反映,用于英语听力的复读机不翼而飞,据说昨天上午第二节课还听过磁带呢!一个多功能录音复读机价值几百元,怎可能在教室里悄然消失了呢?
教室进坏人了!这是我第一个想法。随机调查了部分同学,尝试了解教室门是否及时上锁,负责带钥匙的同学反映放学后自己是最后离开教室的,检查门窗后上锁离开的。白天没有进来外人的可能性,晚上是不是有可能呢?我随即调查了早晨第一个进教室的李振同学,据他反映,教室的门窗没有被打开过,窗户是学生们进到教室后才打开的。
调查无果。看着学生们焦灼的神情,我深知,如果不尽快查处实情,他们会人人自危,既怕个人财务丢失,又怕自己被同学和老师怀疑。可是怎么查呢?竟然没有一丝头绪,难道这台复读机化作空气了?内外勾结合伙作案有无可能呢?脑海里我把几十名学生过了一遍,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没有这种作案可能性,初中三年相处,对每个人我都清楚:没有这种毛病的学生啊!我班的教室位于一楼,窗户如果没有及时关好,有可能从这里下手。想到这里,我仔细询问了课代表,据她反映,平时复读机放在角落里老师专用的橱子里,很难从外面下手拿到,可是那一天复读机可能……好像在窗台上看到过,不知道谁放在那儿的!
晚上熄灯后,班IuMlYxZjPhTAKGEe5CQh1lKaZwfizz1uSxMzBA5lw9Y=长来报告,李振一反常态地关心起窗户的情况,把窗户全部插上了安全栓。他是复读机失窃那天早晨第一个来教室的,素有“小懒虫”和“大马虎”之称的他,极少很早起床,那天还叫上一个同学早早地来教室,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班内学生们私下议论着失窃的种种版本,表明这起失窃案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但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怀疑任何一个学生,这是教师调查此类案件必须遵循的常识。班主任不能在班里做任何具有特指意义的表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带来心理负担,我还是抓紧买了一台复读机,对教室和宿舍的安全措施进一步完善,亡羊补牢未尝不晚吧!
如果复读机被偷走,是不是被转移了呢?我调阅了门卫这两天返家的学生名单记录,并且和他们的班主任了解请假原因,进一步调查发现,小刚请假有疑点。我们即和那天送小刚回家的小强进行了交流。
小刚班主任:小强,那天早晨你们回家,小刚情绪怎样呢?
小强:他没有什么啊!有说有笑的,很高兴的样子,至于家里去世的那个爷爷,血缘关系很远的了,他没有必要回家的。他妈妈还数落他呢?
小刚班主任:他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吗,比如课本什么的?
小强:好像带了吧!看到他驮着一个小包呢?感觉是几本书的样子!我还问过他呢!他说是语文、数学、英语课本呢!
……
小刚班主任私下到了教室,发现他的书本都在,据同桌讲,那天早晨他回家没有拿书,只是五班的李振来找过他,好像给他什么东西。
小刚在撒谎,这是我的第一感觉,他在遮掩什么,李振和小刚是什么关系呢?真的他们俩之间有……
我随即和小刚的班主任对李振和小刚的关系进行了私下调查,得知他俩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打球,来往非常密切,并且他们还是小学的同桌。
至此,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怀疑对象,但是还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失窃的复读机。我把新买的复读机和失窃的复读机进行比较,虽然牌子不一样,但是基本一样,尤其是外形、大小。我用布包把复读机裹了起来,让小强看看,是不是和小刚回家时带的包一般大呢?
从小刚的表情上,我们得出了答案。
于是,我们分工,我负责对李振进行谈话攻破,小刚班主任继续通过电话和他母亲进行试探性地沟通。
通过谈话,没有发现李振任何可疑情况,他告诉我复读机失窃的前一天晚上,小刚找过他,让他明天早一点来教室,把才买的《小王子》借给他看看,他说回家几天,正好看看这本书。
看着李振回去的背影,我感到了这件事情的水很深。李振的表情绝不是装出来的,可是一系列行为把他和失窃案联系在一起了,这怎么解释呢?
小刚班主任那边有了重大发现,小刚妈妈反映孩子近日有辍学的念头,还说,不知道花了多少压岁钱买了一台复读机。小刚妈妈显然被蒙在鼓里,并在不知道儿子偷了学校的财物。
我和小刚班主任都不想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辍学,如果辍学,他的心理上始终走不出“小偷”的阴影。他平时表现虽为一般,但是并没有辍学的念头,这次的偷窃是他辍学的缘由,可能是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害怕不敢返校。
经商讨后决定由我直接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和小刚谈了起来。
我:小刚啊!我是五班的班主任,听你班主任说你准备辍学,为什么呢?
小刚:我……
我感到他的语无伦次和震惊,冤有头债有主,我直接找他谈话,显然他预感到了事情已经败露了。
我:回来吧!任何事情都不是你辍学的理由,你们的年龄决定了你们的任何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
小刚无语。
我:好了,什么都别说了,班主任对你的印象很好,为你的辍学很着急。我什么都不说了,你愿意到我这儿来一趟吗?我绝对做到保密的,你放心就好了。
第二天晚上,小刚独自一人来到了我家里(我在学校里住),手里拿着一个包,我的眼睛告诉我,那是失窃的复读机。
我们的谈话很轻松,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但也是他的科任老师。我没有把话题指向失窃事件,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他的成长和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走后,我把包打开,失窃的复读机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有一封书信。信的内容是:
刘老师好:
我是个坏孩子,是一个小偷,你一定这么认为吧!我很喜欢英语,一直梦想着有自己的一台复读机。所以我就萌生了这个可耻的念头。和你班李振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你们班里的窗户经常不插安全栓,所以我就……
我让李振晚上把复读机放到窗台上,让我在外面看看,说准备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复读机。就这样……
刘老师,我在家里好害怕,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耻。如果让同学们都知道了,我……
原谅我吧!
你的坏学生
事情已经再也明白不过了,因为喜欢英语,想提高成绩便有了这个想法。作为老师,可能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甚至憎恨,可他还是个孩子啊!
我和他班主任有了这样的约定,把小刚这次的犯错烂在肚子里。
这个案例,我们应从中有所感悟和触动。
1.班中失窃案是学校经常出现的,尤其是新的班级建立之初。班主任面对此类问题不能盲目下定论,凡定论要有据。比如我班的李振便一度被列为怀疑重点,如果我在班里有所指,李振兴许也就成为了“窦娥”。我们面对的决不是罪大恶极的惯犯,而是自己一手教育而成的学生,他们的错误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失误和教育缺失而致。从这个角度讲,发现问题应及时做到自查自纠。如果自己平时对班级工作严格要求,教室窗户安全关好,就不会使小刚产生这样的念头。
2.语言技巧和艺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载体。在我和小刚的电话交流中,我始终没有谈及“失窃”和“复读机”的字眼,而是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这里的回旋可以理解为我的,也可以是小刚的。如果我冒失地把事情挑明,小刚思维和行为走向极端,坚持辍学,也有可能催生他母亲片面地认为老师给孩子扣帽子的想法,如果那样,不但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也有可能使我们自己处于被动。这种留足思考和遐想空间的交谈,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技巧。
3.育人的目的和手段要符合教育原则,避免为教育而惩罚。在事情解决后,我在班里向学生是这样说的:“你们回忆一下,你们拿过别人的铅笔和橡皮吗?看到同学那里有自己喜欢的,是不是有拿过来自己先玩玩用用的欲望呢?”学生们都笑了。“复读机的‘失’是因为喜欢,玩两天,‘复得’是因为主人还要用,所以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占有。”班里没有对此事再议论,大家看到了原来的复读机,显得那样的自然和释然。感化一个人远比惩罚一个人难,感化是爱的力量;任何惩罚都有暴力的元素,容易造成一个人价值观的动摇,能不用则不用。
4.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其实从调查那刻起,学生们首先相信了自己的眼睛,认为门窗都是完好的,其次我也相信了学生的反馈,班长报告李振的举动,又差一点让我把方向偏离。自己的主观判断往往会蒙蔽我们的眼睛,没有亲躬得来的信息往往不全面和不真实。调查中,那天李振为什么第一个到校?为什么事后积极给窗户插上安全栓?又为什么在失窃的第二天早晨给小刚送书。如果不深入调查,一味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那必然将是另一个结局。
【刘洪华,山东省临邑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徐红,山东省临邑县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