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漂流记

2012-12-29徐忠丁向荣

中国德育 2012年20期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平均每学期要阅读100多万字,但我校80%以上的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个阅读量,甚至不少学生的阅读量与这个标准相差甚远。于是,我校以“办有灵性之教育,育有内涵之新人”为办校理念,以开展主题为“知识改变命运,阅读丰富人生”的特色活动为契机,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和学生、教师的家庭藏书拿出来共享,用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图书资源,增加了大家的阅读空间,实现了“学校图书进千家、千家图书进我家”,也符合低碳环保的教育生活理念。
  最初,学校提倡在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书籍主要靠学生捐赠,可是实施下来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图书角的书经常有损坏和丢失的现象,所以很多学生纷纷把书拿回了家,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意把书借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向班主任征集解决方案,其中初二(5)班班主任王丽亚老师在班内实行的方法比较新颖,她把书交给学生自己保管,图书馆借来的书也分给家中藏书比较少的学生来保管,然后让大家互相交换阅读,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把书借出来,实施效果非常好。后来,我们在全校推广此法,学生们戏称它为“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的主要做法包括三个步骤。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粗读、细读结合法。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字;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分析。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省时又能获得良好效果。
  (2)资料摘录法。一些文章的精彩语句、出色的标题和一些有用的事实、数据等,因其比较短小,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看。
  (3)读写结合法。读书时,注意积累词汇,学习写作,研究文章的思路,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读书后,写些读后感,模仿杂志和书上的文章练习写作。
  (4)小组读书法。三到五个人组成一个读书小组,开展不同的读书活动:共读一本书,定期交流心得,各抒己见,以讨论促读书;交流读书资料,互通有无,相互补充;开展评书活动,讨论书中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哪些地方有待商榷。
  2.建立“班级换吧”和“读后感贴吧”
  统计学生家中的藏书和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用表格的形式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并在书名后面注上书的所有人,以便学生查找并相互借阅,这就是“班级换吧”。在教室开辟“读后感贴吧”专栏,用来张贴每个月评比出来的优秀读后感、优秀书评及新书推荐。同时,我们在每个班级内成立一个图书鉴定小组,用来审核“班级换吧”里面的图书,看看是否符合中学生阅读,一旦发现不良书籍一律没收。
  3.建立一套奖励机制
  每个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奖励机制,比如有的班级实行积分制,对借书多的同学、读书多的同学、读后感写得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每个月对进行一次读后感评比,并在每月的升旗仪式上,对获奖的学生进行表彰。
  此外,学校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两个“一”,即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天利用自习课开展读书比赛,让学生们在学校一起看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
  “图书漂流”自推出以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欢迎,这种形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老师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以前教师阅览室里很少有人去,自从实行“图书漂流”以后,阅览室的人明显变多,教师之间相互借书的人也变多了,相互讨论班级管理、教育理论的人变多了,读书写作的氛围在教师中间已渐渐形成。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对“图书漂流”活动进行了调查反馈,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家都持支持态度,都希望学校继续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有的家长反映,自从学校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以后,孩子特别爱看书,不仅比过去懂事了,心思也放到学习上来了。同时,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逛书店,帮孩子买各种杂志和书籍,显然,读书活动也影响到了家长。
  更为重要的是,“图书漂流”为我校实现用文化塑造学校、用文化发展学校,用文化撑起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用文化引领师生迈向诗意栖居的教育乐园打下了基础。
  【徐忠、丁向荣,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