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012-12-29王丽娜
中国德育 2012年20期
摘 要 青少年网瘾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单纯的说教、心理咨询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根本实效。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和独特的优势。
关 键 词 网络成瘾;优势视角;学校社会工作者
作者简介 王丽娜,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火种一样,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关于“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时间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有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1]此外,由于长时间上网,青少年猝死网吧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因筹集上网费用而实施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由此可见,网络成瘾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严重问题,其预防和干预亟须专业的介入。
在网络成瘾的治疗层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对网瘾学生可以提供各种直接服务。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具体干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侧重于不同的工作模式与导向。从干预治疗的现状看,学校社会工作者使用最广泛的仍然是传统临床模式。目前,国内的社会工作者除了应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外,还应尝试运用新近的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理论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做出有效干预,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力量。
一、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
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环境
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2]为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帮助网瘾青少年克服网瘾。
(一)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理念
网络虚拟世界使得青少年混淆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界限,使虚拟人格反过来成为现实中社会人格的主导力量,造成心理错位与行为失调,导致人格发生异化。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了解网瘾青少THzH74reF7LtlumZUvhe2g==年的心理需求,在全面了解问题的根源后,通过一系列治疗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理念,端正上网动机,正确区分和对待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帮助网瘾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比如,团体辅导就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招募自愿戒网的网络青少年组成互助成长小组,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帮助成瘾青少年找回健康人所拥有的心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网络生活。
(二)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监管,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上网风气的形成,对于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学校与社会背景或氛围。
例如,争取社区的支持,以维护学校周边的社区环境。如,可以联合学校、家长会、居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力量,对学校周边的非法网吧或允许未成年学生进入的违规网吧,进行不定期巡查和清理,这无疑有利于整治学生发展的不良环境,并降低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诱因。[3]
(三)营造绿色的网络健康环境
青少年的自制力差,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对网络的接受是全开放的。因此,解决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倡导,寻求有关部门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及网络监管的加强,来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另一方面,对青少年上网的内容及时间要加强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争取更多的优势资源。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向青少年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指导他们如何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积极鼓励他们上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另外,还可以在全校进行“给自己注射防毒免疫针”活动,让青少年学会如何拒绝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的侵袭,积极倡导健康的上网观念。
二、加大学校的监管力度,
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教育动力
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虽能从“人在情境中”和优势视角的理论出发超越传统临床模式,但又局限于治疗层面的研究视域,未能对预防层面的干预予以应有的重视;或者仅在理论层面予以较为宽泛的论述,未能充分探讨实务层面可操作性的干预策略。[4]基于此研究脉络的审视,笔者认为不仅要从个体的心理或病理方面来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还需要引入对网瘾青少年的干预体系,以此来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瘾的形成。
(一)依托心理辅导,因人而异地开展系统教育
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尤其是那些已经上网成瘾或者处于上网成瘾边缘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因此,在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举措。学校社会工作者可对需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问题,并通过网站反馈自己的一些建议。另外,也可以通过QQ、微博等来解答处于成瘾边缘的青少年问题,最大限度地防止他们上瘾,从而促进边缘青少年的自我成熟、人格健全和完善,增进他们对上网的认识和心理控制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团体活动,建立青少年网瘾预防措施
学校要开展网络成瘾的相关知识介绍,以预防为主,对出现网瘾倾向的青少年要不歧视、不抛弃,同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疗。学校社会工作者应针对教师、学生提供的疑似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关注其思想动态,经常找其谈话,对比较顽固的青少年的作息时间、活动地点要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并辅助一些拓展活动,从而缩短疑似对象的上网时间,保证他们多在校园里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组织网瘾青少年开展一些团体拓展活动,如快速传球、双脚跳、信任百步行等;也可以选择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活动、团体竞赛活动、野外小组竞赛活动等,通过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使其与网络隔绝,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的目标,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三)加强教育管理,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优势视角理论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青少年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培养青少年广泛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交往的快乐。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校园科技节、寝室文化节、中学生十佳歌手等活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以避免部分青少年因对校园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投入不良网络。
三、重视自治教育,
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内部支撑
目前青少年的网瘾防治主要在于通过外部强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