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2012-12-29黄敬宝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23期
摘要:创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之一,而真正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想法和创业资源与环境都存在问题。加大创业宣传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提高素质是根本条件,改善环境是重要条件。
关键词:创业 大学生 北京地区
大学生创业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刘宏波分析了某高校大二、大三、大四大学生创业状况、问题及对策;① 陈华运用SWOT法剖析了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② 2011年6月笔者对北京大学等18所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展开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30份。从学科门类看,哲学占0.5%,经济学占20.7%,法学占9.3%,教育学点4.1%,文学占2.8%,历史学占0.5%,理学占18.3%,工学占23.1%,农学占3.5%,管理学占16.5%(空缺项没计入,各种比例之和可能不足100%)。被调查对象来自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和台湾地区,北京最多占20.2%,其次是山东占7.4%,其他省市较为分散;女生占49.3%,男生占39.7%。
一、调查分析
(一)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
认识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6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就业形式”;8.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7.8%认为是由于无法实现就业时“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22.4%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现实的”,即大约七成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价值,但超过三成的大学生持消极观点。
(二)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43.2%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精神” ;66.3%的选择“创业能力” ;51.1%的选择“创业想法” ;66.8%的选择“资源与环境”,经验、机遇、家庭支持、社会认可程度等其他项占1.1%。即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了MAIR模型所提出的四大创业因素,③ 但内在因素方面更强调创业能力,而外在因素更强调创业资源与环境。
(三)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优势
与农民创业者等其他创业群体相比,认为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优势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的最多、占80.7%;其次是“学习能力强”占45.9%;再次是“创新能力强”占42.8%;接下来是“家庭负担轻”和“知识技能多”,分别占28.7%和25.9%。其他项包括不怕输、政策支持、无优势占0.9%。也就是说,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年富力强,知识技能较多,学习和创新能力又强,比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更有创业优势,更可能成为我国潜在创业者的主体。
(四)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劣势
61.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是最主要的障碍;59.5%的认为是“缺乏资金”;56.8%的认为是“缺乏工作经验”;36.2%的认为是“缺乏创业意识和勇气”;31.4%的认为是“缺乏知识和技能”;31.3%的认为是“创业环境差”;23.7%的认为是“缺乏项目”;25.2%的认为是“缺乏团队”;13.2%的认为是“不解决户口社会保障”;12.3%的认为是“家人反对”;缺乏创新精神等其他项占0.1%。可见,障碍大学生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因素,既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自身方面,也包括资金、户口、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外在环境方面。
(五)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您会自主创业吗?”,回答“绝对不会”的占23.7%;“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占35.6%;“会、暂未实施”占35.6%;“会、正准备筹办”占1.7%;“会、已创业”占0.2%。即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创业,说明他们持排斥态度;而超过70%的大学生都可能选择创业。其中,主动选择的机会型创业意愿和被动选择的生存型创业意愿和相当,大约为36%。
(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k+JFw1YcHzyzYBvoj5SSzg==业不仅需要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还要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没有”的占54.1%;“有一些”的占43.5%;“很多”的仅仅占2%,很多人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就具体情况而言,59%的大学生缺乏“创业政策与环境”知识;56.7%的对/13IoiAeFPdrafBTDAg7Ag==“创业程序与手续”缺乏了解;50.6%的缺乏“企业管理”知识;45.9%的缺乏专业技术;32.4%的缺乏“组织沟通与合作”能力;25.3%的缺乏“运算、语言表达等基础知识”,其他主要指缺乏创业项目、融资、人脉等知识,占0.9%。这说明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综合性,但创业程序、创业环境、创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更为缺乏。
(七)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已经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有11人,占“会选择创业”497人的2.21%,占“不排斥创业”970人的1.13%,占样本总数1330人的0.83%。可见,很多曾想过或曾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最终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来,心理天平更多地偏向了就业,真正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填写创业信息只有5人,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分散,从科技含量较高的光纤、网站到极为普通的火锅、鲜花、娱乐,均有分布。创业地点涉及北京、辽宁、吉林、山西。投资额从5000元到5000000元不等、差距很大。筹资途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积蓄以及贷款,法律形式以个体和合伙为主。经营时间未超过半年,员工较少,盈利较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资金和经验缺乏,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创业实属不易。
(八)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在本次调研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只有14.3%,而没接受创业教育的达85.4%。要大力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条件。至于如何促进创业教育,33.3%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大教育宣传”;27.4%的选择了“扩大教育规模”;41.1%的选择了“完善教育内容”;25.1%的选择了“改善课堂教学”;46.8%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实践指导”;53.3%的选择了“促进师生、创业者的交流或专家指导”;51.2%的选择了“提供创业活动资金支持”;25.8%的选择了“提供创业活动场地支持”;给学分、组织校友联谊会等其他项、占0.5%,即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全面加强的综合系统工程。
至于最有效的创业教育形式,选择“去企业实践”的最多,占15.6%;“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园或科技园实
训”各占15.3%;创业学或创业指导课”占13.2%;“KAB教学或ERP沙盘”占10.5%;“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讲堂”占6.3%;“创业大赛”占5.3%;“创业社团或俱乐部”占4.9%;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或《生财有道》等占2.7%。对于有效的创业教育形式,选择“去企业实践”和“创业园或科技园实训”的最多占15%;其次是“创业大赛”占10.5%;再次是“创业实验室”占9.8%;“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讲堂”占9.5%;“KAB教学或ERP沙盘”占7.3%;“创业社团或俱乐部”占6.4%;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或《生财有道》等、占4.7%;“创业学或创业指导课”占4.6%。这说明高校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还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和课外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九)希望政府提供的创业帮扶
大学生希望政府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32.5%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加大创业宣传”,营造一个重视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70%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设立创业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53.8%的希望政府“搭建创业信息平台” ;27.4%的希望“组建创业科技园” ;37.6%的希望“建立专业化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以提供高水平的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36.2%的希望“解决创业大学生的户口和社会保障问题”;51.4%的9fd019a7fa854df8dcb37aa8b2a24b56希望“提供如税收减免等创业优惠政策”。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创业也实现了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只是它以创造新职位和自我雇佣为前提。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大学生具有年富力强,知识技能较多,学习创新能力的优势,可能成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已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有11人,占0.83%,远远没有形成创业大潮。
第三,大学生创业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MAIR模型,创业精神方面,具有机会型创业意愿的仅占37.5%,绝对不会创业的占23.7%;创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具有普遍性和综合性,98%的大学生创业知识不足,并突出体现在企业管理、创业政策与环境、创业程序与手续等方面;创业想法方面,准备创业并拥有一个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非常少;创业资源与环境方面,创业资金、家庭、社会关系、户口和社会保障等都存在不利于创业的问题。
(二)建议
创业型经济突出创新和创业的作用,是一种更高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④ 应把更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创业者,推动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大大学生创业的宣传。这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若大学生排斥创业,就很难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仍向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对公务员趋之若鹜,而对民营或个体企业没有太大的热情。只有大力宣传,树立“实业报国”的理念,才能形成有利于创业者发育与成长的大环境。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这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根本条件。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而高校是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载体。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冒险等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创业教育规模,培养专业师资,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创业大赛、创业园实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并提供一些跟踪服务。当然,大学生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并努力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创业做好准备。
第三,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这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条件。创业者如同一粒种子,缺乏阳光、水和温度,也难以茁壮成长。政府要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有吸引力。应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缓解创业资金的短缺,搭建创业信息平台,成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深化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营造更适合创业的沃土
参考文献:
①刘宏波,刘华桢.大学生创业综合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②陈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8)
③乔治·马努.大学生KAB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④黄敬宝.如何认识创业型经济[N].人民日报,2010-8-3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有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IA100294)阶段性成果﹞
(黄敬宝,1977年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和社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