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逸闲适好游春

2012-12-29胡雪峰

中国收藏 2012年7期


  偏隅江南的徽州,山高林密,在光照不足的冬季,万物蛰伏,养精蓄锐,闲静地等待季节冷暖更替。这时,阵阵春雷激醒了自然界,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了。初春时节,草长莺飞,柳枝新探,草露寸芽,万物萌动。久困于寒冬的人们终于可以脱去厚厚的棉衣,舒展四肢,走进大自然,踏青会友。这种令人愉悦神往的事情,因为季候更替以及人们忙于生计,感觉短暂而珍贵,于是就有人用一种艺术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本文提到的这件清代砖雕门罩《游春图》,其主题图案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自然久违再逢的舒畅、亲切的画卷。
  门罩是指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的突出于墙面的建筑构建,有的还在上面覆以瓦片或瓦当,徽州建筑较为多见。门罩一来可用于装饰房屋外观,更主要的是在下雨时,雨水能够顺着墙面流到门罩位置,即可被突起的砖瓦挡住而流向门框的两边,不至于顺着门4847f18cf5ab5cc7f28fca61083359a66a063b8413df083f65dd9ef7045e8334头滴落下来形成“水帘”。门罩砖雕,顾名思义,是指门罩的砖上雕刻了一些图案造型。当然,能用上砖雕门罩的也绝非普通人家。
  砖雕《游春图》实为一个大宅庭院的门罩,由九块大小不等的青砖组成,全图共29人。主题图案即为游春,图案中有人物雕像21个,可惜的是,其中一个雕像齐肩被切,头与颈部不知所踪,另一雕像脸部被削。其余19个人物雕像则是身形完整,有主有仆,有长有幼,动作各异,表情自然。
  图案中还有11匹骏马,或低首吃草,或踏步前行,或昂首嘶鸣,神态丰富,栩栩如生。亭阁飞檐、柳枝轻垂、回廊九曲、小桥如虹、松柏苍翠、流水潺潺,江南美景宛如人间仙境。虽然主题图案中不见一朵盛开的鲜花,但仍不禁让人想起“马踏春泥半是花”的诗句,人物、动物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生机勃勃。
  除了游春这一主题,《游春图》砖雕门罩中还有其他反映中国传统生活和文化的元素。如上方边框雕刻有瓶、坛、罐、缶、壶、竹篮、花桥、垂帘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繁枝上的瓜、果、飞蝶等等。器物形制饱满,动植物厚大丰润,无不表明风调雨顺的年景和安逸富足的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边框包围着的部分有分别体现“渔、樵、耕、读”的四块砖雕,每块砖雕刻有两个人物。
  “渔”砖雕中,一条小河从桥下穿过,一人河边撒网打鱼,一人旁边整理鱼篓,二人配合默契,似长久的合作伙伴。
  “樵”砖雕中为一庭院,青年男子挑着一担柴走进院子,一长须老者双手拢在袖中,仿佛在院中等待良久看见孩子砍柴归来,终于安心。
  “耕”砖雕中,一农夫赶牛到河边饮水,一农夫肩扛锄头叉腰站立桥上,好像在休憩,又好似等待牛饮完水后与赶牛人一道回家,好一幅落日余晖中牵牛荷锄晚归的田园美景。
  天下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在重诗书、讲礼仪的古徽州,读书不仅是件体面的事,更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重要出路。“读”砖雕中,一人坐在凳上认真研读,佣人立于其后,细心服侍。图案线条简练,营造出一种寂静无声的苦读氛围。
  “渔、樵、耕、读”是我国古代民间四种基本生活方式,这组门罩砖雕中采用此元素,一方面反映了古徽州山高地偏,不受外界纷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此砖雕的创作者或门罩最初主人的一种逃避官场和世俗生活的士大夫心态。
  这组《游春图》砖雕门罩创作于清代,传至今日虽局部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受到损伤,但能保存如此完整,实属难得。今人在欣赏其雕工之精美、构图之巧妙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传递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一桩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