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万里金手 江户时代的似锦繁花

2012-12-29杨俊艳

中国收藏 2012年7期


  所谓金手,是日本人对五彩加金的器物和红地描金、青花红地描金等精细之作的称呼。其制作工艺借鉴或模仿中国景德镇窑五彩及漳州窑彩绘瓷技术,同时融入日本浮世绘与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成为盛极一时、风靡欧洲的紧俏外销瓷品种之一。
  伊万里的名称因日本有田烧制的瓷器在伊万里港装船运出而得名,瓷器的产地位于今日本佐贺县。17世纪至18世纪,伊万里烧金手瓷器曾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贸易而声名远播,畅销海外,特别是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北京艺术博物馆引进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江户时代的外销瓷精品,举办了“百年远航:江户名瓷·伊万里展”,展品中就有近一半的文物为金手瓷器。它们以1790年至1830年的制品为大宗,保存完整,造型新颖独特,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图案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颖独特的造型
  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产量很大,至今在欧洲各国的许多宫殿、官邸、豪宅内仍有收藏,它们往往与中国景德镇窑彩瓷、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等共同装饰于一室。这些瓷器作为17世纪至18世纪外销欧洲的重要产品,除了大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器皿与整套餐具外,还有许多造型雄伟的陈设瓷。这些瓷器大多依据欧洲来样或订单进行生产,故散发出浓浓的欧洲风情。
  陈设瓷有大瓶、大花觚、大罐、大盘、塑像等,它们大多成双入对,组合陈列。展览中虽然不能完全再现当时的场景,也不能保证每类器物都能成对展出,但其恢宏的气势仍让观者感到无比的震撼。
  日用瓷更是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成套的葡萄酒壶和葡萄酒杯、咖啡壶和咖啡杯、巧克力杯、茶壶和茶杯、啤酒杯、沥水碗、调味瓶以及剔须盘(或为放血用器)等。为了满足欧洲人生活习俗的需要,这些日用瓷器均经过特别设计、制作而成。它们有的直接模仿了欧洲当地的马约利卡锡釉陶器、荷兰代尔夫特陶器或莱茵石火器,有的则是运到欧洲后被配以金属材质的盖或流。尤其是一些为了适应西方人们生活习惯而加以改装的器皿,虽然使用功能大大改变,却仍然保留着东方瓷器的特别韵味。
  杯盘往往组合成套使用,有的是当时欧洲宫廷贵族用的巧克力杯,有的是红茶杯或咖啡杯。它们大小不同,高矮不一,有的带托盘,有的带盖,有的二者兼有,有的则托盘与盖皆无。尤其是与执壶配套使用者,更显珍贵与讲究。此外,还有沥水碗,因碗底有多个用于沥水的小孔而得名,下面还带有三足并承以托盘,设计十分科学合理。
  精美华丽的装饰
  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纹饰精美,无论装饰风格还是图案内容均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无穷的艺术魅力。总体上来看,其装饰风格大致可分为日式风格、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三类,其中以颇具日本风情的日式风格为主。
  日式风格的瓷器装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枫叶、盆花、室内屏风、樱树、美人图和七福神等,其中以樱树纹、美人图为代表。
  樱树纹的出现是与日本人喜爱樱花的历史情结密切关联的。自古以来,樱花就深受日本人的钟爱,被称为日本的国花,这些瓷器上的樱花纹,除了作为主体图案外,也有作为辅助边饰的,或装饰在大罐的腹部,或点缀于花觚的口沿,其中以整盆盛开的整株垂枝樱花最具装饰性与代表性,画面烂漫热烈,充满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美人图则是深受同期浮世绘艺术影响的装饰题材之一。这种“浮世绘”风格的美人图,兴起于江户时代,题材多样,反映了当时町人大众的生活和风俗,那些姿态万千的歌女、舞女、女优、游女、浴女等,生动再现了江户时代日本底层妇女的生活与文化。
  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的装饰,有一部分是为了专门满足欧洲社会人们生活的审美需要与习惯而按订单或来样绘制的,具有浓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因此称为欧式风格。如反映欧洲贵族、富豪、名门或望族显赫地位的纹章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图案,它们是按照当时欧洲王公贵族们提供的家族纹章特别绘制的,有的装饰在大盘的盘心上,有的装饰在剃须器皿上。实际上,纹章图案在中国景德镇窑生产的外销瓷器中也是屡见不鲜,二者的产地虽然不同,但绘制风格完全一致,均设计华美,画面细腻,制作精致。另一类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题材内容是西方古典神话故事或西方人物图案。
  日本江户时代的伊万里金手,许多作品最初是明显受到中国明末清初景德镇窑及漳州窑彩绘构图与风格影响的,特别是“芙蓉手”,堪称是中式风格的典型代表。所谓“芙蓉手”,即指仿造中国明代万历时期外销到欧洲的“克拉克”青花瓷。
  此次出展的“芙蓉手”,除了青花大盘外,也有金手大盘。如本文图中一件金手大盘,盘心内画一插满鲜花的花瓶,周围分为八区开光,恰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芙蓉手”亦由此而得名。它与中国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景德镇民窑创烧的“克拉克”青花瓷风格一致,无论是图案的开光布局,还是满密、华丽的装饰,均十分相似,难分伯仲。
  此外,带有中式风格的瓷器装饰也有山水、人物、梅花、凤鸟、螃蟹、白菜等,以及体现中国古人追求长寿思想理念的“寿”字纹。而一些瓷器底部甚至直接模写“大明嘉靖年制”等中国帝王年号款,更加说明了中日两国瓷器文化技术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历史事实。
  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有着特殊的烧造工艺与独特的绘画技法。首先,从工艺上看,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因瓷土的耐火度比景德镇原料低,在成型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为避免瓷器在烧窑时塌底,工匠们采用了支钉方法。但是在烧制后还要将小支钉去除,因此在器物底部会残留有黏结痕。这是中国瓷器与有田瓷器的一点重要区别。
  其次,从彩绘技法上看,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除个别不带金彩——类似中国的青花红彩瓷器外,大部分是带金彩装饰的,如纯白地釉上彩绘描金、色地釉上彩绘描金、青花五彩描金、红彩描金等。它们虽然均可从中国彩绘瓷器上找到技术传承的影子与文化交流的因素,但其在釉下青花或釉上深蓝、枣红、朱红、漆黑的色块内以金色再进行勾勒、渲染的彩绘风格,甚至是以大片金色铺地的做法,都成为伊万里金手与中国彩绘瓷的最大区别。正因如此,日本伊万里金手瓷器才呈现出富丽堂皇、繁花似锦的艺术效果,并极具装饰趣味。
  大盖罐一对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高61.5厘米,腹径32.6厘米,造型雄伟,成对组合,保存完整,十分珍贵。这种大罐一般都是成套或几件摆放在一起,有时还与大花觚或大瓶等配套使用。它们是欧洲宫廷殿堂内的常见陈设瓷品种。尤其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日本有田地区生产的这种金手陈设瓷器,色彩斑斓,有的还被装上鎏金底座或其他配件,与华丽的宫殿彼此衬托,相得益彰,奢华气度一览无余。
  啤酒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也可能是咖啡壶,高22.3厘米,宽15.1厘米,造型与欧洲使用锡类金属制作的啤酒壶或咖啡壶完全一致,显然是按照当时欧洲当地人们所使用的其他材质的器皿定制生产的。其柄上部有一孔,推测是用于系绳或系链以连接金属盖的。在此次的参展文物中,还有一件同样造型的青花瓷器,其腹部下面开有一圆孔,则完全是为了外销欧洲后再进行安装金属开关而设计预留好的。
  剃须盘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剃须盘堪称是外销瓷中的又一典型代表,其盘壁置一弧形缺口,十分独特。关于它的用途,人们进行了种种猜测:其一认为是欧洲理发店剃胡须时所用的器皿;其二认为是欧洲当地医疗过程中用于放血的器皿;其三根据盘上带有的圆孔,认为是装饰在墙壁上的挂盘。实际上,此类盘子在中国景德镇窑生产的外销瓷中亦较为多见,且从其盘心多绘有欧洲贵族家族的纹章图案推测,应是按照欧洲来样进行设计制作的。
  带金属盖的长颈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高22.3厘米,腹径11.9厘米,瓶盖后加,盖内还装有木制金属芯瓶塞,从而为盛放葡萄酒等液体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保护。这种金属盖、流、座等附属附件装置,都是在瓷器被外销至欧洲后,由欧洲工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进行后加工的,最常见的就是镶嵌铜镀金或贵金属配件,目的是改变器物的原有功能而使其更适于欧洲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
  调料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与托盘构成一组五件的成套餐具,保存完好,十分难得。瓶高10.4厘米至10.7厘米,托盘高11厘米,其中三件调料瓶腹部的圆形开光内分别用金彩写着“A”(荷兰语:醋)、“O”(油)、“S”(酱油或砂糖),以表明用途。无盖调料瓶的口沿上设有摆放匙、勺处,可能是放芥末等物用的。这组瓷器造型源自荷兰银器,而数百年前用于盛放汁料的西餐用具就如此科学、实用、美观、卫生,真是令人大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