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院”能被市场认可吗

2012-12-29张娟刘礼福

中国收藏 2012年7期


  2012年春拍接近尾声,市场调整趋势明显。作为市场的顶梁柱,中国书画依然是人气最旺和最受关注的板块。而其中,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保持了稳健的走势,相较而言,当代书画行情趋高就显得颇为抢眼。尤其是以王明明、王西京、刘大为等“画院派”为代表的当代画家纷纷迭创新高,在这波当代书画行情中起到了领涨的作用。
  那么,在这些当代画家作品行情不断走高的过程中,“某画院专业画家”的头衔对其市场行情有影响吗?收藏者、投资者对“画院”这一名头又有多大的认可度呢?
  领涨当代书画市场
  6月初,在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中国当代水墨专场中,王明明的一幅水墨古装人物画佳作《蒲松龄先生讲书图》以1380万元价格拍出,创造了其个人作品拍卖的新记录。而就在二十多天前,其《绿幽烂漫》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以598万元的创记录价格成交。王明明的作品在近一两年来行情升幅明显,如去年秋拍,其《诗情画意集》在中国嘉德拍出了437万元的佳绩。
  除了王明明外,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的作品一向备受藏家追捧。今年春拍,北京保利推出的《梅花双清》以943万元的价格创造了其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去年秋拍中,在中国嘉德付拍的一幅创作于2008年的《澳门女学生》取得了575万元的好成绩;随后,在嘉德四季第27期拍卖中,一幅估价仅48万至88万元的《淑女像》镜心,最终拍出了759万元的高价。
  此外,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的作品近来表现也颇为抢眼,其一幅《和平世界——教皇约翰保罗二》在北京保利今春拍卖中以1161.5万元的价格刷新了其作品成交记录;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赵绪成的《缝帐篷》在今春以1265万元创造了其作品拍卖新记录。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当代书画市场明显升温,不仅得到了许多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而且逐渐成为一大市场热点。今年春拍,虽然市场整体处于回调状态,但不少拍卖公司推出的当代书画专场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中国嘉德今春当代书画专场总成交额为8470万元,成交率高达90%;北京翰海今春当代书画专场囊括了200余件作品,总成交额逾8000万元,86%的作品槌下有音;北京保利今春当代水墨部分更是涨势喜人,五个当代水墨专场总成交额达3.3亿元,不少画家作品均创下了其个人拍卖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当代书画市场的火热行情中,记者发现,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弄潮儿”都是画院画家,如前面提到的王明明、何家英、王西京、刘大为、徐乐乐等“画院派”的作品都是目前当代书画市场的领军者,其作品不仅备受藏家追捧,且行情升幅也最为明显,堪称当代书画市场的“领涨者”。
  “画院”是金字招牌吗
  “当代书画从去年开始整体走强,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近现代书画资源日渐稀缺而且赝品繁多,藏家及投资者对此有些望而却步,转而寻找新的投资点;另一方面,当代书画真伪辨别较为容易,且价位尚属合理,再加上,拍卖公司也开始重视对当代书画市场的梳理和挖掘,因此,不少藏家和投资者都开始将关注点放在当代书画上。”资深业内人士王先生认为,在当代书画的这波行情中,画院画家无疑扮演了领涨和中流砥柱的角色。“画院作为画家的一个‘招牌’,对藏家来讲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王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如果让我在画院画家和‘自由’画家中做选择,我肯定首选画院画家。”在书画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书画藏家刘先生告诉记者,画院画家一般都是已经成名的画家,且能进入画院多少说明了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含金量,购藏“画院派”的作品相对更“保险”。
  “画家要想进入画院,是有很多严格要求的,所以他们的艺术水准还是要普遍高于一些‘自由’或业余画家。”一位画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般情况下,画院每年面向社会招聘画家,从有考试资格到被录取的比例一般是1:2。但能报名的画家也是有条件的,有些画院对画家的毕业院校、业务职称、参展情况、获奖情况等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大部分画院每年都招不满名额,主要是宁缺勿滥。”
  而在一些艺术评论家看来,如今一流的当代画院的画家因为大多师承齐白石、黄胄、李可染、程十发、傅抱石等老一辈著名的画院画家,所以起点较高,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艺术风格。再加上,身为画院的专业画家,其创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画院的大力支持,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美术机构的研究、评论和频繁的交流活动,这些都让“画院派”有条件把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以目前备受市场追捧的几位“画院派”为例,作为北京画院现任院长,王明明的作品立足传统,讲求新意,富有浓厚的人文意趣,素来是拍卖市场上的“宠儿”;何家英技法全面,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技法全面,其作品布置谨重,人物清丽,在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上做了富有成就的探索,也因此得到了不少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作为当代最炙手可热的中国画女画家,徐乐乐的人物画以既有古人的笔墨情趣又不失现代感的调讽与幽默的特点,而赢得了不少人的关注;刘大为的人物画则以其史诗风格和牧歌情调见长,这也是他的作品备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画院为画家提供了更好的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画家创作水平的提升,因此,通常来讲,‘画院派’的作品艺术水准还是有一定的保证的,这也是不少藏家和投资者看重‘画院’这个招牌的重要原因。”市场评论人士李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藏家更看重作品本身
  “市场理性了很多,藏家都非常理智,不看名头,更看重作品本身。”藏家林先生在观看了北京保利今春中国当代水墨拍卖后,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纵观近一两年的拍场,除了“画院派”的作品表现抢眼外,一些非“画院派”也颇受追捧。如贾又福的作品近来升幅颇大,其《太行风情卷》在北京保利去年秋拍中以1840万元拍出;在中国嘉德今春拍卖中,其《无声的呼唤》拍得1495万元的佳绩。江宏伟的作品则从2009年开始逐步迈过100万元大关,今春其花鸟四屏在北京诚轩创出了230万元的个人拍卖记录。
  “不少人都认为当代书画市场炒作投机的成分太大,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不值得投资。我始终认为,当代书画并非没有投资机会,关键要选择对路,做好甄别非常重要,可以从三方面考虑——即学术性、创新性和市场性。”市场评论人士牟建平认为,相比以往,藏家和投资者都理性了很多,对名头不是那么看重了,而更看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而在林先生看来,藏家的收藏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理性,对“某某画院专业画家”这样的名头已经不那么看重了,反而更重视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画家能否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等。
  资深美术评论人朱虹子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每位藏家都有自己的收藏标准和价值取向。艺术品如果作为一项投资需要被社会整体所认可,因此,这使得投资者不再仅仅通过单一的机构的权威性来评判画家的艺术水准,而是更看重艺术家未来的发展。
  而在不少藏家看来,相比以往,当前一些画院的画家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而更加功利化,在潜心创作方面远远比不上前人,其艺术水准也大为降低。上海藏家颜明告诉记者:“如今,一些画院书画家无论是在笔墨还是艺术功力上都难以与前辈相提并论,一些画家名头虽然响亮,但其画作的艺术水准却没有多少可称道之处,这些年,我都不再购藏当代画院画家的书画作品了。”颜明认为,一位成功的画家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才,除了能画画之外,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并且对中国书画要无比热爱,因此,仅仅拥有一个“画院”的名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朱虹子则认为,市场对于画院来讲是一把双刃剑,画院与市场相结合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画院也可以开展市场研究,引导艺术与市场结合。但这些必须以画院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艺术创作为前提。而对于藏家来讲,“画院”这一标签,可作为参考,但不是藏家购藏的全部标准。“按道理来讲,不应该有藏家只看重画家身份的现象。画院的标签简单地贴在画家身上,会让艺术鉴赏简单化、庸俗化,画院的出身也代替不了作为一个藏家必须要对画家、美术史做研究和学习等功课。”
  链接 千年画院一脉传
  中国的画院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工。到秦汉时代,宫廷里面虽然没有正式的画院建制,但汉代“少府”之下已经有了“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等与绘画有关的官职,并且专设“鸿都门学”进行宫廷绘画的创作。
  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行其道,佛教壁画成为绘画艺术发扬光大的一个有力载体。长江南北,寺庙林立,皇宫内苑,佛号之声不绝如缕,《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图等人物画一时称盛,顾恺之、陆探微、曹仲达等人都在宫廷的密阁与秘书监等处供职。
  隋唐时代,国力昌盛,文化艺术繁荣,宫廷绘画的机构与制度也逐步建立。唐代宫廷绘画机构翰林院、集贤殿书院、左尚署画作等,曹霸、韩干、陈闳等人都供职于此。在这些人中,尤以吴道子和阎立本的人物画而驰名一时。
  五代时,西蜀孟昶开设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画院命名的“翰林图画院”,这被认为是中国画院之始,五代由此也成为我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五代画院的基础上宋代将其发扬光大,并且一度设立“画学”,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两宋的画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最优秀的画家,这些画家也都被授予一定的品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宋代的许多皇帝,如神宗、徽宗、高宗、宁宗等都雅好书画,修养极高。因此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宋代画院中的画师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元代的宫廷画院设置纷乱而繁杂,自始至终没有前朝那样的专职画院。其宫廷画师也以画匠为主,社会地位远不及宋代那样高贵,但是元代赵孟的出现多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从赵孟开始一大批汉族文士进入元代朝廷,他们引导了元代宫廷绘画的人文情怀。
  明代从建国起,皇家对文艺也采取了极严厉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明代的画院机构主要有文思院、营缮所等。供职画家的官职品级也比较低,并且稍不称意,即遭屠戮。所以明代总的绘画风格比较保守。
  清代虽为异族入统,但前期政治稳定,帝王勤政,雅好文艺,因此清代的画院与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在清代宫廷供职的画家,多为民间画师,堪称“画而优则仕”,来去自由。另外还有若干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等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负责画家的入选、管理、业务考核、奖励和惩罚。
  纵观中国画院历史,宫廷画院的设置和画师的社会地位,起起伏伏,并没有定式。然而画院与绘画为帝王为皇家服务的特性确实非常明显,因此画院的体制、画师的选择与培养和画师的艺术创作都处于一种积累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是我们今天所特别需要研究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