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互动情境 构建动态课堂

2012-12-29谢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优化活动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呢?本文以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月儿弯弯》为例,通过电子白板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的过程,使课堂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歌曲的情绪,能够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儿弯弯》,尝试用肢体语言、线条或其他方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歌唱、表演、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现歌曲,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抒发热爱台湾、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优美、柔和的歌声演唱歌曲《月儿弯弯》,根据歌曲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在歌唱中想象、体会、理解歌曲的意境,在表现与创作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过程
  一、营造唯美意境,催化内心情感
  原始设计:
  古诗引入:古往今来,有关月亮的诗歌有很多【苏轼的《水调歌头》画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歌呢?
  生:“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导入,创设月亮出现在月空中的意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优化设计:
  1.画面引入:夏夜的星空非常迷人,星儿闪闪,云儿飘飘,瞧,谁在云朵里穿行?【动画:月亮穿行,摇曳】哦,原来是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在星空中一摇一摇,看起来像什么呢?
  生:小船、香蕉、镰刀……
  2.“月亮船”律动:我们一起学一学月亮摇摆的样子,如果能乘着月亮船到美丽的星空游玩,那该多好呀!【动画:月亮船,有规律地摇摆】
  学生观看月亮船摇曳的样子,用动作模仿月亮船,手拉手架起小船,全体围成半圆随着音乐《月儿弯弯》的伴奏律动,初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舒缓的节拍。
  设计意图: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中,尝试在音乐活动中感知与体验音乐形象,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音乐之中,用表情、律动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原始设计虽然学生也很感兴趣,发言人数也较多,但是没有突出音乐本位,脱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所创设的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够生动、形象,学生没有获取新的知识,缺乏动态生成。优化后的设计,学生参与积极,在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展开想象,自主地用语言、动作表现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此时,孩子对音乐的审美是真正地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音乐的美感来获取,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创设趣味活动,活化音乐主题
  原始设计:
  1.出示歌曲:弯弯的月亮挂在空中,唱出了动听的歌《月儿弯弯》。【电子白板出示:歌谱】一共唱了四句,哪两句的旋律相同呢?用手指跟着老师的歌声画一画。
  2.哼唱旋律:哪一句的声音最高呢?【整体播放旋律,让学生听辨】跟着琴用“lu”唱一唱。听老师唱第一句,你有什么发现吗?再看老师画一画我们唱的旋律,像什么呢?【教师边唱边根据旋律在黑板上画出黄色的弯弯的线条】
  设计意图:通过旋律比较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预设的旋律线帮助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到相同的旋律,降低了学歌的难度。
  优化设计:
  1.熟悉旋律:我们的月亮船划到了银河中,是按照什么路线前进的呢?我们用手指跟着月亮船画一画。【动画:月亮随着音乐依次出现,形成弯弯的旋律线,最后显示五线谱,便于分辨月亮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2.听辨旋律:月亮船的路线一共有几条?它们都是弯弯曲曲的,看起来像什么呢?用动作学一学。再画一画,比一比,哪两条线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歌也是一样的吗?【电子白板:拖曳第二句旋律线与第四句重合】
  生:像流水,像波浪,微波荡漾……(用动作模仿,之后分别听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旋律,并用“lu”跟唱旋律)
  3.哼唱旋律:步骤同原始设计,不同的是媒体操作【电子白板:(1)由整体播放改成逐句播放;(2)教师演唱时增加课件演示,拖曳前半句,使其与后半句重合;(3)教师边唱边根据旋律走向,在电子白板的小月亮上画出黄色的弯弯的线条】。问:线条看起来像什么?
  生:像弯弯的月亮。【电子白板:完整歌谱】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形象、生动的旋律图谱营造美妙的星空意境。在教师层层递进的追问中,学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每一个小音符都化作弯弯的小月亮,随着音乐的行进依次出现。月亮有高有低,彼此的距离有长有短,形象地将音符的高低、时值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听旋律的同时画旋律线条,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
  实践证明:优化后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交互优势。其一,运用了Flash动画效果,让听觉艺术形象地动了起来。其二,电子笔可以自由地画旋律线进行比较,图线结合,利于辨别。学生哼唱旋律也比原始设计耗时短、准确率高,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另外,创设的月亮船形象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出相同的旋律与最高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歌曲名称,感受星空的美丽与奇妙,较先前根据单一的投影画面直白地分析歌曲,课堂氛围活跃很多,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个性表现歌曲,转化知识经验
  原始设计:
  1.听赏歌曲:《月儿弯弯》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曲调优美动听。它唱出了浓浓的思乡情,非常符合我们此时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吧!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云儿又像什么?我们听听歌曲中是怎样唱的。【播放歌曲,图声并茂】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同时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柔美的情绪。
  设计意图:视觉、听觉、肢觉的冲击,音乐、绘画、舞蹈的结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答出歌曲演唱的内容。
  2.节奏练习:云儿像流水,月儿像小桥【电子白板:节奏】。
  分女声、男声并加上流水与小桥的动作。
  3. 认识台湾: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台湾在哪呢?学生在地图中指出台湾。台湾为什么被称为“宝岛”呢?教师介绍宝岛台湾【视频:台湾风景及解说】。
  4.朗读歌词:台湾人民是我们的同胞,大陆和台湾紧密相连【电子白板:歌词】。学生按节奏读词、配乐朗读。
  5.学唱歌曲:教师范唱,学生心中默唱,跟琴轻唱后,重点学唱。
  6.表现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呢?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条表现歌曲的情绪。学生小组讨论每句用怎样的线条表现,用彩色笔画线条,并用歌声表现出来。
  7.舞蹈欣赏:美妙的歌声传到了台湾。台湾高山族人民用欢快的舞蹈欢迎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学生观看高山族舞蹈,跟着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交流想法: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归我们的祖国,看到了热情的台湾人民,你的心情怎样呢?歌中又是怎样唱的呢?
  8.完整表现:是呀!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说:祖国早日统一好!
  歌曲的第二段和第一段速度有什么不同?跟琴唱第二段之后完整演唱。
  9.小结: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乘着月亮船唱着《月儿弯弯》这首歌,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就是——
  生:祖国早日统一好!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为表现歌曲做好铺垫。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与创编音乐,从而化知识为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难以激发学生即兴创作的兴趣。学生用线条表现的歌曲情绪画在黑板上,不便于与歌曲的乐句一一对应,影响学生的歌唱效果。
  优化设计:
  上述教学环节中的4、5、7、8、9不变,优化后的步骤1、2、3、6如下。
  1.听赏歌曲:多感官、多媒体刺激改成教师清唱歌曲,学生们闭着眼睛倾听,省略所有的其他媒体刺激和动作。
  实际效果:全班学生小手高高举起,答案正确率达100%。
  原始设计中通过多媒体给予学生多元的感官刺激,然而很少有学生回答出问题。课后学生反映:“老师画得很漂亮,我一直在看,没有注意听音乐。”“我一会儿看漂亮的照片,一会儿看老师画,不知道唱什么。”“我跟着老师学画画动作呢,没有看屏幕”……
  实践证明:内容、媒体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情境的创设有时不宜过于复杂。
  2.节奏练习:文字改成节奏图谱【电子白板:可移动节奏图谱】。
  3.认识台湾:改变一,增加电子白板演示【电子白板:放大镜放大观察台湾岛】;改变二,媒体解说改成教师配解说词:“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景色十分迷人;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矿产、水产资源丰富,被称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设计意图:在中国地图中,台湾岛非常小,和其相邻的省市也看不清楚,有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教师配视频解说比媒体解说要更有亲和力。教师的语速也可以随着学生的认知进行变化,利于学生理解。
  6.表现歌曲:PPT演示改成电子白板设有“拖动副本”功能的线条。
  
  设计意图:表现歌曲是本课的重点,特别是让学生用优美、柔和的歌声演唱歌曲。根据歌曲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和音色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抒发学生热爱台湾、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学生在歌曲欣赏、节奏练习、演唱表演中体会、理解与想象歌曲的意境,在歌唱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
  两种设计的理念差不多,但是媒体的不同运用,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在优化设计中,特别是分组活动,学生用各种线条表现歌曲的情绪,再集体用歌声与动作来表现。此环节中,电子笔实现书写、绘图、擦除、修改、颜色变换、粗细调整等多种功能,效果非常好;学生随心所欲用“电子笔”表现自己的创作,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转化为音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1.凸现音乐,展现音乐魅力
  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任何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媒体,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挖掘、渗透、感知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让音乐生动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这样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之中,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再用表情、歌声、律动、舞蹈等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整合媒体,追求高效课堂
  在运用各种媒体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种媒体的使用,而应考虑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合理搭配,发挥各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整体效应。在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根据学生、教师、教材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另一方面也要巧用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3. 多元互动,实现生命价值
  创设互动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环境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主体性得到凸现,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是专业成长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