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实践探索

2012-12-29汪向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大众教育和大规模生产、大众营销、大众媒体一样,都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过,上学就像大规模生产一样,“学生们用一样的方法学一样的东西,再参加一样的考试。”这个时代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不能与大众教育时代的教师接受的中小学教育雷同。读图时代与读文时代的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由渐进式向跳跃式转变,因而思维方式和信息内容记忆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今天的学生们喜欢玩电脑而不再喜欢电视,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有选择的行事,喜欢SNS网站,喜欢直接的、点对点的交流。他们不满足于长年在相同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参与、分享、协作的Web2.0品质,自然潜意识里会对接受的教育产生同样的要求。山东杜郎口非典型教改的成功,其本质无非是学生将分享协作发挥到极致。信息环境中教育的变革当然不能因非典型教改的成功而停止探索。信息时代,教与学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重新转换与匹配上。伴随数字技术成长的一代需要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学习方式,这个时代的教师也迫切需要探寻新的课程教学解决方案来加快转型的步伐。诚如《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的作者所言,“无论如何,未来的十年将逐渐演变成学习更加个性化的十年。Web2.0和其他新兴的技术将会为人们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助于解决今天常见的动机和辍学两难问题。”不管你有没有感受,网络技术已经汹涌而来,让教育变得愈加开放。网络技术如何变革中小学教育?如何影响基础教育实践社群的发展?也许Curtis J.Bonk教授关于开放教育的理念能给我们启发。
  
  基于检索的创新——指尖知识和谷歌意识
  网络技术催生了大量的网上资源,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手指去检索这些资源,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指尖知识的价值——在你需要的时候获取正确的信息。指尖知识大多数被用来在课堂外检索,“Google骑师”却是指尖知识用于课堂的范例。一位被称为“Google骑师”的人能够帮助学生跟踪教师在课堂上广泛讨论的观点。在“Google骑师”检索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学到一些新的搜索技巧。当课堂中有一位“Google骑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形成自发、自主的氛围。
  这种指尖知识所倡导的理念,与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所倡导的谷歌意识不谋而合。谷歌意识强调基于检索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指尖知识强调基于网络检索的任务探究和问题解决。这两种理念均指向网络技术环境中学习力培养的核心,即基于问题的网络检索。
  
  教育问题学生的NotSchool
  中国香港教育部门对该地区初中学生从2000年参加的4届Pisa测试结果中分析显示,香港地区学生的Pisa成绩在不同学校间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校内差异却有上升的趋势。在对现行班级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之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乃桂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学生方法的大同性。在学生接受水平不趋同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分层教学措施,对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的方法往往是重复。这种方法不仅问题解决效用不明显,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世界是开放的》中NotSchool案例为问题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NotSchool是英国的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性的项目,专为那些被传统学校忽视或遗忘的孩子们提供帮助。NotSchool中的学生在学科内容专家、昔日密友和兄弟(本科生和研究生)、“官员”的帮助下,以“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在线技术支持,创造性地完成课程任务。在线技术常被用于儿童的创造性表达,而不仅是简单地让他们翻阅内容页面。与实体学校相比,它通过在线技术让学生以高度参与的方式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习得信息社会中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技能,重塑自信。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NotSchool项目表现了出色的效果,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性表达的自由是让这些学生成功的关键。
  
  广泛协作的实践社群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中谈到,网络技术加速了世界经济扁平化的进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作者从教育变革的视角看到了网络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力量——教育世界也日趋扁平化和开放了。在这个开放的教育世界里,人们知识扩展的范围慢慢地发展到小圈子之外,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了团队协作。
  “教室无国界”项目引导师生使用领先的科技工具,例如维基、博客、社交网站和多媒体内容,将世界各地的教室与教室结为伙伴来协作学习。在其中的一门课程中,组织者开展了协作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活动使学生接触到他们将来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技能,让学生获得国际视野下的良好学习体验。
  而在我国,跨区域的协作,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存在。国内闻名教育界的四大区域教研博客就是一个典范。与“教室无国界”项目不同的是,区域教研博客是区域间教师联盟,前者却是学生跨界协作。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教研协作互动的教研博客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
  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教育实践,但中小学教育实践常常受本身的束缚而缺乏理论的指导。同时,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不乏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洞见,但作为实践的旁观者,产出的理论往往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两个世界本应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两个相互重叠的方面,而现实却使这两个方面渐渐裂变为两个世界——两个貌似联系紧密的相异世界。从协作的角度去看分裂的两个相异世界不难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大学中的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的协作——学术场和实践场的结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新审视
  上演在大学里的人机大战(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漠视教师的讲授)也悄悄进入中小学校园,从一个方面揭示学生对非正式课堂的渴望。正如他们所表达的“当我们在沉迷游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课堂不感兴趣很久了”。同样是技术进入课堂,以幻灯投影为主导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手机持有率上升后明显失去了图文并茂的优势。
  正如戴维·乔纳森所说,技术是解决方案,问题是什么?技术的盲目涌入看似繁华,似乎并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教与学矛盾的对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已然过去十年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审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新技术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创设合适的课程解决方案?
  在新技术来临的时候,我们“要么是遭受技术本身的冲击,要么是遭受由技术所产生或带来的冲击”。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的教育世界里,参与、分享、协作是信息时代教师的必有品质。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一种参与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可能的。技术通过促进一个人人平等的知识狂潮而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这个知识狂潮中,学习既是开放的,也是不受班级与课表限制的。教师和培训师应当设法跟上伴随着教育技术而发生的所有事情,并去适应它。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程。
  目前,带有无线接入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的标准装备。同样,这种情形开始逐渐扩散到许多国内中小学校中。对比正在上海和广州试行的基于iPad的教育创新及电子书包的研究,我们已经开始对新技术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Curtis J.Bonk教授为我们推荐了Twitter课程应用价值,而国内学生所热衷的SNS应用,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课程整合潜力。
  
  实践社群中的学习互助
  开放教育世界中,任何人都能帮助和支持别人的学习,教师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学习和教学现象日益普遍和无处不在,随时可以上任的教师的数量和类型也将急剧增加。Bonk教授谈道,“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够找到教师和培训师,全世界从来没有过如此之多的教师。”
  伴随着网络技术涌现出众多语言学习实践社群,Livemocha语言学习互助社群就是其中一个。学习互助让众多人成为教师的同时,也让语言学习者得到来自母语持有者的精细指导。Livemocha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语言学习社群,Lang-8语言互助学习网站也拥有大量的学习者。这些社群让语言学习者找到了合适的同伴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互助实践社群的成长,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的重新定位提供新的思路。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互联网才是;最好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之外;按需的互助学习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于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呢?
  Bonk教授概括了一个实用而综合的路线图,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激增提供了指引和导航,也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终身化的学习与探索提供了指引和导航。的确,“这显然只是一个开始。学习与教育的世界需要发生更多的事情,也终将发生许多事情。”在这愈加开放的教育世界里,基础教育实践社群的走向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教育变革走向何方,对未来的任何预言,都注定会过于保守。但是,对自由、人性化教育的探索终将是教育变革的方向。在这股变革的浪潮中,让我们共同前行。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