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不能成为另一种“灌输”
2012-12-29刘爱平曾伟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在我校组织开展的“常规教学大比武”教学竞赛中,我们上了一节《我国的宗教政策》展示课,“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赛前,我们设想,只要恰当地处理知识点和素材,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把握好节奏和气氛,课后紧跟检测练习,加上我们多年的功底,这节公开课可以让评委老师喜欢。然而,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导入阶段引用了两段视频资源,一段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电影片段,另一段是当时引起轰动的、网上点击率很高的“河南佛学院”招生信息。
反思:导入部分多媒体资源运用得不错,经典的动作影片与少林寺的故事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得以体现,学生们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一边阅读,一边讨论。面对“河南佛学院”的招生优惠政策,学生既兴奋又好奇,并且能够主动提问,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准备。
【新授】
首先,我们利用PPT课件一一展示五大宗教类别以及佛学院学制情况,佛学院全部都是政府公办说明我国政府对宗教事业的支持和重视,进一步导出主题——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然后,穿插教材中说明的宗教现象,介绍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四大宗教节日等,说明社会上宗教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从而引出本课的重难点——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反思:由宗教概况过渡到教学重难点,资源运用琐碎繁杂,占用课时过长,即使学生有兴趣了解,也不可能全部掌握,属于典型的媒体资源灌输式教学。
接下来,重点是使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针对各部分不同知识点,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并配合课后练习进行讲解。
反思:这部分内容讲解加上课堂练习是本节课的重头戏,耗时近20分钟,虽讲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并能够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但内容过多,知识点过于紧凑,而且全部依赖PPT课件演示,学生只能被动地看和听,没有时间记录,更无法消化与理解。因此,强化记忆、提升效果的空间缩小了。
【小结】
利用PPT课件总结各知识点,并列出“三个注意”结束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后,展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反思:小结应该以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以升华主题为落脚点,前后呼应,但PPT展示的只是简单的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这部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独自完成。否则,“满堂灌”依旧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综观本节展示课,虽然形式上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但却未被评委看好。我们认为,本节课中的PVxo0JM/t0UX3rQaAV8hwVw==PT课件在拓展课程资源方面做得不错,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但是作为展示课,演示的内容过多,无疑是另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经过反思,我们认为,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多媒体课件应是辅助教学,以拓展内容、增强趣味、提高效率为目标。制作PPT课件时应该有选择地载入适当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在教学中,仅仅演示PPT课件是不够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更是必要的。本节课在介绍宗教名山大川、旅游胜地时,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资源,增强视觉效果,加深知识印象,活跃课堂氛围,而其他内容则可适当删减,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开展小组讨论,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力求原创,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时效性。制作课件时,教师要把大量素材剪辑、重组,整合成为自己的创意,力求构思巧妙、新颖。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引用的 “河南佛学院”招生信息、新授环节中的“两会”宗教界代表图片、中国的宗教文化资料及《西游记》“通关文牒”视频等都是我们精选的资源,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极大地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多媒体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使其产生探索心理,引导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意境中独自发现问题。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把多媒体课件变成传递大量信息的新发明,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新的“灌输”。多媒体课件应当成为多渠道激发学生思考的工具,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课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导入“河南佛学院”招生资料、中国宗教名山和节日涉及的宗教现象后,即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赣州当地的相关材料,课上集体交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这些宗教现象背后是国家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深对政策的了解,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