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不再“乏味”
2012-12-29杨秀英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正确、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小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转变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比较》一课时,我先利用PPT课件呈现鸭妈妈和鸡妈妈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活动的情境。两位“妈妈”在争论着谁的孩子多,谁的孩子少。
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发了数量比较的问题。有的学生开始主动地数起小鸭和小鸡的数量来。此时,学生表现得特别活跃,都在努力想办法找到答案。经过讨论研究,学生们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孰多孰少自然就比较出来了。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得容易。
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容易理解。教材中采用实验法,先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²。这样的教学过程渗透了“极限”思想,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的只是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然后进行剪拼,学生就能意识到,这样不断地拼下去,圆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从而使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形象、更具体,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充实知识容量,优化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教师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点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使学生感受美妙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数据。学生们利用网络搜集到了丰富的材料,有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中国土地的面积,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等。通过具体、形象、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们不仅轻松地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会在生动形象的课堂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市杨各庄镇青山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