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理论课教学策略简析

2012-12-29张海英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但是,学生对操作课和理论课的态度却是大不相同,他们更喜欢创造性强的操作课,而不喜欢知识性强的理论课。教师们对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也存在很多困惑。能不能把理论课也变得富有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有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呢?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以下两方面对提高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含有较多的“概念”、“意义”、“因素”和“措施”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要进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需求是核心。因此,如何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作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
  例1 宁波市教研室主编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课《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
  在这一课中,我用阅读故事《宁夏14岁黑客网银盗款上万元》引入教学。
  当学生一看到故事的题目,情绪就变得兴奋起来。
  故事中的黑客年仅14岁,正是初中生的同龄人,他通过网银进行盗款的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些匪夷所思。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完故事,便开始自发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网络不是很危险吗?”有的说:“那要怎样保护我们的电脑安全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网购”也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故事让他们意识到网络的不安全性,如何保护自己的电脑不被侵入,正是他们眼下非常迫切的需求。课堂上,学生们的好奇让我挖掘到一些有效的课堂生成,我以此为契机,顺理成章地开展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教学活动。
  例2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课《重涉信息海洋——深入了解Internet》。
  在宁波市象山定塘中学举行的区域教研活动公开课上,在对Internet主要的五种服务功能(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电子公告牌服务)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情境。
  师:在上课之前,我接到了新港中学杨老师打来的紧急电话……
  用课件展示情境故事,如下图所示。
  
  引入情境故事后,有的学生说:“让杨老师用电子邮件把课件发过来。”也有学生说:“老师,用QQ传送文件!”
  “发电子邮件”这种方法是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的。我在课堂上首先肯定了这种方法。对于用QQ传送文件的方法,很多学生还是很好奇,有疑问。他们对QQ的了解不多,仅知道它是用来聊天的工具,对于它的其他功能如传送文件、远程协助等知之甚少。
  借助QQ,让学生了解Internet的主要服务,这是我课前的预设。腾讯QQ集电子邮件、传输文件、远程登录等Internet的主要服务于一身,又是学生喜爱的聊天工具,我想只要在课堂上正确把握,一定会让这堂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
  当有学生提出用QQ来解决任务时,我就顺水推舟地启动QQ。杨老师早已等候在QQ上,配合我演绎这场美妙的情境故事。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围绕多种方法来解决杨老师的问题。方法一:用QQ邮箱接收和发送课件。方法二:用传送文件功能演示接收和发送的过程。方法三:利用远程协助功能完成在线修改教案。
  借助QQ的各种功能,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Internet的各种服务形成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上,我对QQ的功能和Internet的服务进行归纳和映射,使学生对Internet服务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这一节课,学生们表现得特别专注。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这三种服务有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和积累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素材,并适当地设置成教学情境故事,将其运用到理论课教学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提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理论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的。以往,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思考不积极。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也会让“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为空谈。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练习的效益。学生登录平台后,打开“学案”,进入教师指定的模块练习。教师登录后,可以查看学生练习的结果和成绩,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而且能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练习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自我评价进行。在“课堂练习”模块中,练习题的答案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到。这样设计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基础知识。学生提交练习后,能即时看到自动判题的结果。教师可在此模块中预先设置,允许学生多次进入模块练习,让学生修改错误的练习题目,直到全对为止,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防止“开小差”。教师登录后,可以看到已提交作业的学生成绩,可以立即对这些学生进行评价,对得满分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未得满分的学生进行指点和帮助。通常教师可以观察到,得到表扬的学生会显得很高兴,自豪感溢于言表。有的学生在第一次提交后得了满分,就会叫起来:“老师,我全对!”有的学生经过修改错题得到满分后,也很期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做得快的以及得到满分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会影响他们身边的同学,带动他们一起积极地参与练习。学生们的种种表现充分说明,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练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它是提升理论课教学效益的理想平台。
  在“自我评价”这个模块中,练习题的答案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成绩,但不能修改错误的题目。这是因为教师设置了只能练习一次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在线测试。通过测试,可以检查学生经过“课堂练习”对基础知识理解了多少。
  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模块”,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和每道试题的测试情况,给教师提供不同角度的试卷分析报告。这样有利于教师迅速得到学情分析,据此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有效教学在于: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新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