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板电脑进课堂 教育规律为主导

2012-12-29卢秋红徐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问:平板电脑进课堂会给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余胜泉: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主要不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转变、加工、表达、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协同,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数字化。平板电脑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改变了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个要素的作用结构,这是教学结构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模式里,教师将精心准备资源,精心准备活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一步步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蕴涵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课标的落实,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平板电脑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同时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问:平板电脑能够取代传统书包的功能吗?
  谢忠新:平板电脑是否能够取代传统书包的功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学科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课本及相关配套的学习资源;二是平板电脑本身的性能和功能,即平板电脑在技术性能上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要求,同时在功能上学生能很方便地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完成作业等。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在今后几年内,平板电脑取代传统书包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余胜泉:在平板电脑的教学应用中,很多学校把平板电脑作为“电子书包”来对待,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学生的书包很重,有十几本书,把书包换成电子的,原来的十几本可能会变成几千本,学生的精神与认知负担反而更重了,我对这个现象感到非常担忧。中小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应该是有限量的,没有节制地接受信息是非常有害的,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厌倦。我觉得平板电脑近期内不能取代传统书包的功能,教材电子化不仅是技术的问题,也涉及制度上的调整。平板电脑现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进入课堂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要有大规模的成熟案例才能进入政策考虑的范围。
  
  问:平板电脑是硬件学具,需要怎样的软件与其配套?
  谢忠新:平板式电脑是硬件学具,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成为学生常态化的学习工具,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软件及学习资源。具体包括学科通用性的工具软件,有学科特点的学科专用学习软件,还包括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课本及相关配套的学科学习资源。
  余胜泉:当前一些软件和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针对性不强和教学的匹配性不强。一些公司的平板电脑产品娱乐性的东西太多,学生没有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育行业里要有一个守门人,把纯娱乐、纯商业的东西挡在门外,把过量的信息挡在门外。首先,电子教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得到保证;其次,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在数量上要适度,防止把学生放在信息的海洋里;再次,教师要在课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能将平板电脑用来“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前透支学生的发展潜力。
  应用平板电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巩固、迁移和反馈。教师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运动,有更多时间去亲近自然。我个人认为,凡是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使用平板电脑的方式,一律不应推广;凡是能够提高效率,节省学生学习时间使用电脑的方式,均应大力提倡。
  
  问:如何看待当前的教育评价方式?平板电脑的应用给当前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带来哪些机遇?
  余胜泉: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多地注重甄别、选拔。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拿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和劣,而是要发现学生的特长。通过平板电脑要实现过程性信息的采集,精确诊断,实现发展性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知识结构。在学生与平板电脑的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过程性的信息,搜集学生与电脑之间有哪些交互,这些交互代表什么含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型和能力模型,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问:如何将平板电脑的优势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谢忠新:平板电脑的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平板电脑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支持,便于学生把探究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户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平板电脑的应用能创设现实环境中无法让学生探究的、虚拟的、情境性的环境,让学生基于平板电脑开展探究学习;利用平板电脑学生可以方便地收集数据,再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探究。
  平板电脑的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平板电脑的应用便于学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展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学习,还可以将课堂上未完成的合作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堂外进行。
  平板电脑的应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能够记录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师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态度、习惯等,以第一手数据资料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通过作业情况统计与反馈、学生活动评价等多种学习管理功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调控。
  
  问:作为学生的学具,平板电脑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如何看待技术与教育创新的关系?
  余胜泉:平板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低廉,未来它像文具盒一样普及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当前,我们总是强调流程要规范,但人的本性是不精确的,所以技术要适应人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慢慢地,技术要向人适应。平板电脑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至于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技术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计算无处不在,电脑无处不在,它会改变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它会对原来的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出新的挑战和思路。在被技术改造的环境里,我们传统的教育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都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引领变革的作用,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面说“信息技术对教育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平板电脑的应用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知识灌输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未来,随着廉价、便携的技术的普及,技术会对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不仅是支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领和变革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问:您对平板电脑进课堂还有什么看法?
  谢忠新:平板电脑进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出版商、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等,需要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并共同协作推进。从教育信息化角度分析,平板电脑进课堂需要统筹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学习资源、教师信息化能力等因素全面考虑。
  余胜泉:平板电脑要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平板电脑的教学应用应该是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的,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在主导。商业力量应该和专家的力量相结合,保证平板电脑的应用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领域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不能以经济规律为主导,而是要以教育规律为主导。平板电脑的应用要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才会带来持续性的需求和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