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听觉的盛宴
2012-12-29卢秋红方昱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问:为什么想到把平板电脑带进科学课堂?
答:《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缺少有效的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支撑,对于如何开展本课的教学,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存在,科学教师们难以形成共识。教材中需要我们落实的科学概念确实较难实现,特别是让学生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我们研究声音的强弱,用钢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振动幅度的大小,尚能做到。但是研究声音的高低时,就显得有点无从下手了。正常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由于人眼视网膜具有残像效应,只要物体每秒钟振动24次以上,就形成了流畅的动画,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其快慢。那么,用什么实验材料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比较每秒钟振动几百次与几千次的快慢呢?有了平板电脑做为学生的学具,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换了一个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既然无法观察体验,那就不要观察体验了。我们就用听觉体验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我引入了“赫兹(Hz)”的概念,利用iPad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多种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用噪声统计分析仪测出多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程度,把声音的高低转化成具体的数字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据1赫兹的含义(物体每秒钟振动1次)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
问:学生对于平板电脑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办小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家里拥有iPad的超过80%。学生平时对iPad也是情有独钟,一听说课堂上需要用到iPad,一个个兴趣盎然。因为平时使用iPad的机会较多,因此在操作上不存在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特别是在运用iPad分辨乐器音的高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不但让学生乐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量较大。下面是媒体报道中学生的原话(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1/11/02/017965887_01.shtml)——“我觉得上课能玩iPad还能学到知识,边玩边学很有意思。”头一次有这种课程体验的邱同学课后说。“我觉得这堂课过得特别快。”一旁的叶同学也嚷嚷道,“虽然在玩iPad,但我知道了声音是怎么变化的。”
问:平板电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平板电脑课堂无需太多的教具准备,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在不借助媒体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声音的高低、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我需要给大家弹奏各种乐器——用爵士鼓、太鼓(注:现在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有大有小,形状好像啤酒桶)来说明声音高低跟发声物体的大小有关;用吉他、小提琴来研究物体粗细跟声音的关系;用铝片琴、排笛来比较声音高低跟物体长短的关系。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这么多乐器,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好并全部搬进教室,不大现实。于是,我想到在iPad上分别下载这六种乐器的声音软件,模拟实物,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问题,又节约了教学成本,无需准备众多的教具,使课堂不再显得杂乱臃肿。
问: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答: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接触到新鲜的学具,学习热情高涨,激情也会被激发,因此需要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什么?
答:挑战是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对数字环境下的新型教学设备要能得心应手地使用。除了iPad,我还在课堂上运用噪声分析仪测量声音的大小,运用“频谱分析软件”测量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高,直接把音的高低用多少赫兹在黑板上呈现。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你要会使用这些数字化软件和硬件。
问:当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教学后,您的备课与传统备课有哪些的异与同?
答:备课过程倒是没有多大差异,无非就是备学生和备教材两个部分。传统的备课侧重点在备教材,当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教学后,除了备教材外,我更多地还要去备学生、调查学生对新媒体的学习力和接受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