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化妆品“老”企业忧思录

2012-12-29

中国化妆品 2012年7期


  六月过后年近过半。上半年的展会+论坛一阵炫风刮过之后,整个行业归于了安静。去年此时已经吵吵过了“美妆”,围观起了婷美。安静的2012似乎连围观起哄的兴致都乏力了。零星的几个论坛继续重复着过往的演出,走了上站奔下一站;走“营销流程”的厂家们带着商家客户商游,时而会在微博上闪炫。然而于安静之间偶尔会听到“20年xxx全新亮相”或“xx企业20年庆典”的告白。这是过往年头里少有的。很显然,一般资历的企业是无法拿着时辰“倚老卖老”的。那么,用企业创建的年历作诉求想说明什么呢?拥有20年创建经历的本土化妆品企业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聚焦这个群体,对本土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将具有怎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作以系列的探讨,籍与大家分享。
  一、扫描传说中“老”企业
  日前,在主题为“如何推动中国民族化妆品产业发展”的论坛上,某企业董事长开言第一句便是:“我们企业创建20年了……”。后排有人窃窃私语:啥意思啊拿着年历说事儿?创建了20年的企业,你企业当下的境况如何?本土G8的队伍有没有你啊?G8没有G20的圈子里有没有?—打眼一看就知道没有你。G8没有G20也没有,那你在行业中的排排坐座在哪儿呢,自家有数么?如果没数,你炫耀企龄除了能显示你是“老”企业以外,还能显示什么呢?类似的表白与疑惑在当下的行业活动中时常有闻。
  搜索本土化妆品“老”企业,首先要厘清和界定两个关键词:
  (A)化妆品企业:泛指化妆品制造商。俗称“厂家”。
  (B)化妆品定义:指非日用洗涤类的妆容性商品。准确的说,护肤+彩妆品。
  20年,不难算。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俗称“90后”。杂家在《论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中场转弯”之怪象》http://blog.sina.com. cn/s/blog_5014f09d010132xg. html等多篇拙文中就我国新时期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进程做过相关论述:鉴于我国民营化妆品企业率先创业于广东地区,行业内对通常将1990年之前创业的企业戏称为“黄埔一期”;1990年至2000年间创业的企业为“黄埔二期”;2000年之后创业的企业阵营为“黄埔三期”。无须赘言,眼下步入20年的企业多为“黄埔二期”无疑。
  着眼“黄埔二期”的企业群体在新时期化妆品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印迹,硬指标自然是品牌业绩。业界周知:虽说新时期本土化妆品企业被划分为三期“黄埔”,但三期“黄埔”中诞生本土G8品牌的却只有两期。以小护士大宝等为代表的品牌是“一期黄埔”G8企业的标杆。但是他们卖掉品牌却都在2000年之后。由此事实上在2000年之前的本土G8品牌宝座一直都是由一期大师兄们占着。而2000年之后接过本土G8接力棒的却是以自然堂、珀莱雅等为代表的“黄埔三期”小师弟。因而“黄埔二期”企业群体在新时期本土化妆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没有G8品牌的出现。这是他们历史印迹之一。
  所谓G8,主指品牌的市场业绩规模排序。单品牌年度销售业绩在10个亿以上,是前后两代本土G8的最低指标。关于G8业绩指标需要作如下的备注:
  (1)非零售价,为向代理商供货的出厂价;
  (2)不是企业多品牌业绩的总和;
  (3)不含企业的综合经营收益业绩,如:OEM加工以及其他非品牌业绩的营收等;
  (4)支柱品牌业绩不含洗涤日用化工产品业绩(如同品牌的牙膏、沐浴露、洗发水等)。
  不争的事实是:在“黄埔二期”的企业群体中,不论上市的还是控股的,品牌业绩旱地拔葱般超过一期老大的头面企业没有出现一家。前面赶不上大师兄后面落伍于小师弟,除了拥有20余年的企业创业历程外,这是“黄埔二期”企业群体的历史尴尬。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关于企业在行业中的排序,业界也在与时俱进。去年年底某机构披露的区域市场统计数据称:支柱品牌业绩至5个亿以上,是进入G20圈子的杠杠;支柱品牌5个亿以下1个亿以上的,在G50的圈子里。于是,能被纳入本土化妆品“老”企业范畴的基本依据就显而易见了:
  A.企业创建的时间最低在2000年以前;
  B.支柱品牌的当前业绩在1个亿以下(不包括曾经“发飙”的历史业绩记录)。
  那么,处于上述境地的“老”企业群体,他们当下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本工作室为此专题抽样调查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黄埔二期”在经营作业面上的企业行为具有普遍的共性,不是单一企业的现象。如:
  (1)单一品牌的企业为零,支柱品牌业绩贡献率低,多品牌平均业绩普遍极低。
  (2)一个品牌一个事业部;效益独立核算,利润考核是业绩考核的命脉。各自为政。
  (3)年年出新品,洗彩护全有。产品线大而全小而全,单品平均业绩普遍极低。
  (4)大多有工厂,普遍在加工(承接OEM)。
  (5)市场招商为常态。各品牌产品在一线终端市场相互重叠,经销商更换率高。
  (6)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状态多年持续,鲜有变化。
  (二)衡量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是以企业的综合营收为依据的(如:OEM加工;批发档口;零售门面;商业地产等等),而是以支柱品牌的实际业绩规模为准则。
  二、老企业,“老”在哪里?
  俗话说: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