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之十五篇:整形美容中 隆胸材料和丰胸制剂 及脂肪细胞相关基因的 应用与研究进展

2012-12-29丁克祥

中国化妆品 2012年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女性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促使医学整形美容欣欣向荣地发展。其中,女性乳房发育不良、人体老化所致的乳腺下垂、乳癌手术后乳房缺失等问题常常给女性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可能导致女性在社会生活的缺失。为满足这一系列的需求,因此,隆胸和丰胸术近年来备受关注。为使医学美容所提供的丰胸、隆胸材料能满足女性对丰胸和隆胸的需求,各种材料应运而生。
  
  目前在医学美容整形上用于去改善和完美女性乳房的材料主要分为隆胸材料和丰胸制剂两大类。隆胸材料主要包括:某些化学填充剂(如液体石蜡、药用硅胶油、硅胶囊假体、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双囊盐水袋等)和某些生物类填充剂(如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壳聚糖等)以及某些自体成分(如自体脂肪组织、自体脂肪颗粒细胞、自体干细胞、自体真皮脂肪瓣等),它们均可用于快速填充和弥补女性乳房的缺陷和不足。而丰胸制剂则主要包括:某些生物化学物质(如油酸、维生素、葡萄糖等),某些天然药物及中药提取物(如大黄素、人参皂甙Rb1、黄芪多糖、蒲黄总黄酮等),某些细胞因子类(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神经肽Y、白细胞介素等),激素类(如胰岛素、前列腺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均可高效作用于乳房组织中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脂肪体积增大,以逐步和有效实现女性乳房的更加自然和完美;同时,还有近期研究的某些脂肪细胞相关基因(如LPG基因、GAD2基因、NPY基因等)也与乳房组织中脂肪细胞系的增殖、分化及其表达、代谢等均有密切关系,并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或调控着乳房的体积和结构。
  为此,我们经过较为系统的科技文献检索和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回顾了过去医学美容和整形外科临床已使用过的隆胸材料和丰胸制剂,介绍了现在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中所应用的具有能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新生脂肪组织生成的制剂,并总结和概述了各种材料和制剂的优缺点及存在问题,为未来进一步探索、拓展及科学、合理应用与研制出更加实用和新型的隆胸材料和丰胸制剂奠定基础。
  已使用的隆胸材料
  1.化学填充剂
  1)石蜡(paraffin wax,PW)由人造石油或天然含蜡馏分用冷榨或溶剂脱蜡和发汗等法制得,其熔点在47~64℃。上世纪初有人将石蜡用于丰乳术,开创了化学材料用于整形美容隆胸术的先河。然而,石蜡在隆胸手术中的应用随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及并发症,例如因栓塞引起的局部黑蒙、炎症反应、坏死、石蜡扩散形成的石蜡瘤以及迟发的肉芽肿反应等等,甚至在一些患者的石蜡瘤内发现了硬癌样变。而且,上述并发症发生后,治疗难度很大,为预防更严重的晚期并发症,大部分只有行乳腺的切除术。该材料早已被弃用。
  2)硅胶(silica gel,SG):是一种具有惰性和热稳定性的高活性吸附材料,其化学分子式为mSiO·nHO。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外科医生开始积极应用液体硅胶来取代石蜡,以达到使乳房隆起的目的。它作为隆胸材料主要有硅胶囊假体和硅胶油假体两种,多年来在整形医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硅胶内的有机硅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自1965年,有学者发现在大鼠上发现注射该材料后会刺激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又有研究通对23例硅胶假体隆胸术后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者进行淋巴结活检,研究结果发现有7例硅胶肉芽肿与乳腺癌同时存在。国内也有学者报道使用硅胶假体隆胸术后并发乳腺癌1例。除此之外,它还能发生假体渗漏或破裂、假体排斥、假体移位、异形、硬化、乳房包膜痉挛或萎缩等等,这些并发症的存在长时间不能消除,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于1965年,美国FDA禁止它作为注射充填剂将其退出了美容医学市场。
  3)双囊盐水袋:亦称植入式生理盐水袋(insert silicone bags filled with saline solution)是为减少硅凝胶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包括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或可能的致癌性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临床上研制出了双囊盐水袋乳房假体。充注式盐水假体切口较小,能在术中决定乳房体积,与硅凝胶假体相比,它还具有包膜挛缩率较低等优点。但双囊盐水袋乳房假体液体感强、易渗漏、隆胸的效果很难维持,且由于该假体比重较大,相对硅凝胶假体而言形态及手感欠佳,术后有明显囊袋感,水分子易渗漏,盐水渗出后造成乳房塌陷等会影响外形,同时人体内长期放置会使盐水囊内部容易产生霉菌等问题,现在已基本被放弃。
  4)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PAMG):其结构式为[-CH-CH(CONH)]n,分子量在103-107,无色或微黄色,具有胶冻稠度。多可采用注射法在局麻条件下把所需要的容量凝胶注入乳房组织,操作简便。该凝胶属于惰性生物相容材料,注入软组织后其物理性质保持不变,不易被吸收、分解,还具有毒性小、炎症反应轻微、包膜后期形成等优点。迄今为止,未曾有发现它是否能引起人体组织、器官及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且能够终生保留在人体组织中,产生稳定的丰乳效果。然而,聚丙烯酸胺凝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材料为液态,因此,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游走性、分散性和移位性,甚至可能会进入腋窝或腹壁。同时,水分易被机体吸收,有时候可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导致形成散在硬结,易于触摸而与乳腺肿瘤混淆,尤其是它不可能完全从体内清除。因此,为防止其弥散,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可避免选择皮下及胸大肌下注射,仅注射至乳腺后间隙。另外,材料若由于其游走性、分散性、移位性这三个特点,易流到乳腺下、皮下及腺体组织,最终可能导致破溃或感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可能损伤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泌尿系统等,这是因为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该材料可能产生具有神经毒性和致畸性丙烯酰胺单体及其它重金属。另外,聚丙烯酸胺凝胶易流到乳腺下、皮下及腺体组织,从而导致发生破溃或感染。2006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禁止使用该材料。但又由于聚丙烯酸胺凝胶具有亲水性,因此,可行乳腺后间隙抽吸取出材料。
  
  2.生物类填充剂
  1)胶原蛋白(collagen protein,CP):是一种细胞外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内脏等部位,其中71.2%人体皮肤是由胶原蛋白构成的,一旦皮肤中缺乏胶原蛋白,胶原纤维就会发生交联固化,导致真皮中纤维断裂,脂肪萎缩,皮肤失去弹性并变薄等老化现象。它作为医用生物材料最重要特点在于其具有低免疫源性,还有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具有可降解性。除此以外,该类物质富含人体所需要的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其中羟脯氨酸具有收紧结缔组织的作用,能使松弛的组织紧实,承托起下垂的乳房,从而使乳房挺拔、丰满、富有弹性。根据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动物胶原、人类异体胶原、人自体胶原。其最大的缺点在于需要反复填充注射,同时,还有可能会发生短暂红斑、皮肤色素沉着、急性过敏反应、慢性肉芽肿等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异体胶原在使用前应严格执行皮试操作,认真观察,及时处理。
  2)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由葡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组成的双糖单位重复排列而形成无支链的直链多聚物,是一种不含硫的酸性粘多糖。该分子能携带500倍以上的水分,分子量约为5×105~6×106道尔顿,具有良好的保湿功能,同时它还不会引起组织和物种的差异,无需皮试、冷藏、疗效较长、无毒。但是,透明质酸会发生降解的,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并发症分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包括局部红肿、感染和过敏,多在一周左右逐渐消退;远期并发症是通常在注射后一两周才表现出不良反应,随着透明质酸不断降解,在2~3月后能自愈。临床上根据情况,若需取出透明质酸,注入150u/ ml透明质酸酶可在体内彻底消除,一般30分钟可起效。
  3)壳聚糖(chitosan):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一种物质,化学名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可溶于多种酸。Abewidra曾推出一种新型材料—“人造皮肤”,该材料能够修饰烧伤、溃疡及皮肤感染,这种修饰材料具有天然皮肤的功能,它能使伤口免受细菌的感染,同时还可以渗透空气和水分,促进伤口愈合。而化妆品专用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调理、抑菌等功能。
  4)自体材料(Autogeneous material,AM):移植丰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游离真皮脂肪瓣移植、局部真皮脂肪瓣移植法、脂肪抽吸术后脂肪颗粒注射丰乳法、自体脂肪干细胞隆胸。游离真皮脂肪瓣移植丰乳的方法现还会在患者的受区留下难看的瘢痕,且有较多的并发症,如脂肪液化,坏死造成移植物的部分或全部吸收,以至有持久的引流液,因而现已被绝大多数整形外科医生放弃。另外,1970年,Watson报道经过10~15年,游离移植的真皮脂肪瓣逐渐纤维化、硬化,很少有不需要取出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局部真皮脂肪瓣丰乳对那些由于良性或恶变前的肿瘤而行乳房皮下切除的患者有特殊意义。通常,乳房皮下切除后有许多皮肤存在,可在邻近设计去表皮的真皮瓣来丰乳,其优点是:此种真皮脂肪瓣体积吸收少,真皮的弹性与正常乳腺组织质地相似。
  但因组织量有限,常常不能满足需要。现在,局部真皮脂肪瓣的应用已发展到各种带蒂的肌皮瓣,而由于操作复杂,术后遗留瘢痕较多,不适用于一般的追求美感的丰乳术,常用于乳房再造。1986年Illous提出用抽吸出的脂肪行脂肪颗粒注射移植。脂肪抽吸可选在体表脂肪多的部位,如腹部、臀部、腿部、腰背部。国内外相关研究所报道的脂肪移植吸收率在30%~70%。因此,应用此项技术应过度矫正(约30%)和反复注射(2~3个月重复注射一次)方能达到永久丰乳的目的。目前由于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比整块脂肪移植存活率有所提高,虽吸收率仍较高,但经过反复注射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虽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无任何远期并发症,故而深受患者和医师的青睐。而经冷柜贮藏3~6个月的脂肪注射效果更佳,吸收率会降低。因此,此项技术若进一步完善,将更具有应用价值。
  自身脂肪干细胞隆胸是一种新的整形隆胸方法,使用受试者自身的脂肪干细胞,来修补发育不全的乳房。由于该隆胸手术将不用植入人工填充物,且植入的脂肪干细胞拥有相同的基因,所以不会出现排异反应。而且,由于使用的是从自身脂肪提取出来的干细胞,因此会很柔软,看上去非常自然,还可避免人工填充物破裂或移位的危险,疤痕较小,胸部通常也不会变硬和疼痛,受术者不用为是否有毒或副作用感到担忧。但该技术能达到可见的丰胸作用有限,且尚未达到临床应用的成熟水平,目前仍属实验阶段。同时,即使能顺利使用自体干细胞移植进行隆胸,在自体干细胞分离、纯化、诱导、转化、存活等各个环节较为繁琐和麻烦,也存在一定难度和可操作性,且手术成本约3000美元至5000美元,费用昂贵,甚至存在较大风险性以及远期疗效和后遗症等问题。
  
  脂肪细胞形态
  
  脂肪细胞解析图
  已研究的丰胸或促进脂肪组织生成的制剂
  脂肪组织的形成可包括两个方面,即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通过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实现。其中脂肪细胞的分化又受到转录因子的控制,如脂肪细胞分化调控中的关键因子PPARγ。另外,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中的C/EBPα也可通过结合于前脂肪细胞许多功能基因的增强序列,发挥分化诱导作用,并可促进PPARγ的高度表达,从而保持分化细胞的表型。
  1.生物化学材料
  1)油酸(oleic acid,OC):是含18个碳原子和1个双键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子式为CHO,分子量为282.47。有学者研究证实油酸能促进脂肪细胞PPARγ、C/EBPα及脂蛋白脂酶(LPL)mRNA的表达,而C/EBPα、PPARγ两种物质是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因子,在脂肪分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有学者采用油酸刺激SW872前脂肪细胞中转录因子PPAR-γ2与C/EBP-αmRNA呈时序性表达,而SW872前脂肪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因此,油酸可能作为促进乳房脂肪组织生成的材料之一。
  2)维生素C(Vitamin C):是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各种蔬菜中的含量较高,分子式为CHO,分子量约为176.13。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的是它能促进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维生素C对分化成的脂肪细胞的IV型胶原和其它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均有促进作用,脂滴的出现也加速了,而前脂肪细胞的胶原合成与分泌是脂肪组织形成的重要环节。另外,又有研究表明,100μmol/L的Vit C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能力最强,250μmol/L Vit C能显著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维生素C促进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转录因子PPARγ和RXRα及标志基因LPL mRNA时序性表达的调控来进行的,促进生脂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脂肪细胞的分化。虽然维生素C毒性作用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例如短期使用过多,可能会产生腹泻、多尿,长期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草酸或尿酸结石。因此,应根据临床情况来确定维生素C的使用量。
  3)葡萄糖(glucose):是一种多羟基醛,分子式为CHO,含有5个羟基,一个醛基,它在生活中被认为是一种能量的来源,在新陈代谢中起着中药的作用。通常临床认为正常葡萄糖浓度为3~5.5mmol/L,采用的高浓度葡萄糖范围在15~35mmol/L之间,多数为25mmol/L。研究认为高葡萄糖不仅促使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也促使肌肉源性非定向分化的前体细胞形成脂肪。另外,有研究表明高浓度范围中15mmol/ L浓度和20mmol/L浓度分别对增殖和分化的促进作用最强。
  2.天然药物及中药提取物类
  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一种多基因、多蛋白及多因素分子调控的复杂过程,是在相关基因顺序性精确调控下迁移到特定位置后进一步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其中,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PPARs)家族、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s)以及胰岛素诱导基因(insig)等均是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较为常见而重要的活性蛋白和转录因子。研究发现,许多天然药物及中药提取物的重要成分都有结合PPARγ的特性,如大黄素和人参皂甙Rb1都具有与PPARγ结合的活性,并能增加诱导分化过程中前脂肪细胞PPARγ和C/EBPα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同时,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可增加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蒲黄总黄酮(PTF)能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且在0.2g/L时可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3.细胞因子类材料
  脂肪组织内含有成熟的脂肪细胞及间质细胞,而间质细胞又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Ascs)、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周细胞等。其中成熟的脂肪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粘附顶部贴壁生长,去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样脂肪细胞,且有高度的增殖能力。众所周知,多种生长因子均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为细胞的生长提供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发现采用生长因子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例如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而在进行材料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研究时,多选用了前脂肪细胞。所谓前脂肪细胞(Preadipocyte)也是一种脂肪细胞,它是由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cell)或胚胎干细胞分化得来,存在于脂肪细胞之间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能分裂增殖成为脂肪细胞和促进血管生成的特异性前体细胞。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是由肝脏、骨及软骨组织细胞合成的含有70个氨基酸残基,由3对二硫键连接的一种单链蛋白质,其分子量为7649kDa,与胰岛素原有明显的同源性。在动物学实验方面,有学者采用IGF-1处理鼠棕色脂肪细胞24小时DNA合成,胸嘧啶核苷结合都显著增加,这些物质标志着细胞增殖的加强。另外,有研究发现IGF-Ⅰ浓度为80ng/mL,倍增时间由67.49小时下降到44.24小时,被认为是适宜浓度。
  2)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链中含有6个半胱氨酸分子,半胱氨酸分子间形成稳定的3个二硫键,其前体分子质量超过100kDa,多由颌下腺等细胞分泌的可刺激多种细胞增殖。该生长因子具有很强的促分裂作用,体现在其可以活化CD2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过CD2K的作用使细胞提前进入S期,从而导致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促进cDNA复制,推进细胞周期进程,使分裂加快、细胞周期缩短。其中EGF就可以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却不是只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它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刀,有研究表明它也能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这可能是由于EGF对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具有两个阶段,其一能抑制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其二可促进已经开始分化脂肪细胞的脂肪生成。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在促进细胞增殖、维持细胞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血管的生成。实验证明FGF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的成活率,临床上将它用于自体脂肪组织的移植,有学者认为FGF是通过促进移植脂肪内的血管再生来提高脂肪的存活率,但未明确定论该因子对脂肪细胞的影响。而国内有研究从细胞水平上明确了FGF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后的成活率,并且可以促进脂肪组织中的前脂肪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
  4)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1982年由Tatemoto从猪脑中提炼出的,主要分布在小脑以外的脑组织和脊髓中,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神经肽之一,含有36个氨基酸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的共同特点为7个疏水性跨膜结构、1个膜外侧N-糖基化位点和胞内侧的C-短氨基酸末端。有研究通过动物中枢试验发现注射NPY导致动物摄食反应增强,表现在摄食量和饮水量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NPY在多种受体的协助下,与一些调控因子共同作用,如Leptin、insulin等,从而起到调控能量平衡和食物的摄取的作用,同时降低机体热量的消耗,提高乙酰辅酶A和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最终促使脂肪的生成。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其它一些因素的诱导之下,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导致脂肪蓄积的相关细胞以及影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前体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最终产生局部或全身脂肪组织的增多。除此之外,NPY还能促进血管生成,它的这种功效等同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两种神经递质,这就为细胞生长提供了所必须的营养物质。而且研究发现NPY的这种促血管生成特性是呈浓度依赖的双峰性的,最低浓度在pM级,最高浓度在10nM级。Kuo发现10~10mol/LNPY可以促进前脂肪细胞3T3-L1的增殖和分化。我们研究还发现通过克隆表达NPY蛋白后,利用重组得到的NPY对3T3-Ll前脂肪细胞的生长进行了干预,结果表明,浓度为10-8M的NPY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明显作用。
  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可溶性蛋白,目前已发现IL-1~IL-33。其中全身1/3左右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来自脂肪组织,是一多效应炎症细胞因子,其含量与肥胖程度成正比。促酰化蛋白(ASP)是一种脂源性激素,对调节机体糖脂代谢的平和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它的缺失会导致小鼠在餐后脂肪细胞TG和游离脂肪酸显著升高。而临床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IL-6对SW872成熟脂肪细胞(ASP)分泌的影响在不同时间点上对该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从细胞增殖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FFA可显著上调人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的表达,而这种基因的表达能显著促进脂肪细胞的增殖。但矛盾的是,研究发现IL-6对人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表达具有一过性下调作用。有研究发现IL-6在生理浓度下(5~10pg/ml)能够减少脂肪细胞的生长增殖,而当IL-6的浓度增加到病理情况下时,细胞的代偿功能消失,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加剧了炎症的发生。除此之外,白细胞介素还包含有其他类型,如IL-18、IL-2等。而目前临床医学上关于白细胞介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主要在它与肥胖的关系进而产生对内分泌疾病影响。
  4.激素类类材料
  1)胰岛素(Insulin):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前者是由为胰腺β细胞合成和分泌,由两条链组成的一种多肽激素,其中A、B两链分别含有21个和30个氨基酸残基;后者泛指在结构上与胰岛素相似,可正常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物质,例如甘精胰岛素,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对结构的改进是将人胰岛素A链21位由甘氨酸取代天冬氨酸,B链末端增加两个精氨酸。脂肪组织是胰岛素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其中就有学者认为胰岛素既能促进脂肪的积聚,同时支持其它药物的脂肪积聚作用和抗细胞凋亡活性。由于前脂肪细胞能增殖分化为脂肪细胞,因此目前认为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的作用也会影响到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胰岛素可以提高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率,胰岛素在前脂肪细胞转化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作用不同,例如当3T3-L1前脂肪细胞在1mg(高浓度)胰岛素作用下能形成单层,在4天以内加入糖皮质激素和MIX在12~24天内诱发最大量的脂肪转化;而在1ng(低浓度)胰岛素下脂肪转化率降低,只有在生长激素或IGF-1和EGF)加入到培养基后再加入糖皮质激素和MIX才能得到最大的转化。
  2)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I):是由含一个五元环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衍生而来的一组生物活性物质,它能强烈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向成熟脂肪细胞转化,前脂肪细胞上有PGI-2受体,成熟脂肪细胞上有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受体,PGI-2与受体结合升高环磷腺苷(cyclic adeno sinemonopho sphate,cAMP)及Ca2+浓度,从而引起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使前脂肪细胞呈增生态。PGE-2受体结合后降低cAMP 浓度,稳定成熟脂肪细胞,有抗脂溶的作用,也有使脂肪组织增生肥大的作用。
  3)雌激素(estrogen):是在促性腺激素(FSH)作用下卵泡生长并合成所分泌的,主要有雌酮、雌二醇及雌三醇三种,它对代谢的作用比较广泛,除了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速骨的生长等,还可刺激皮下组织及乳腺导管的生成、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然而,雌激素能够促进已存在乳腺细胞的增殖增加,这说明它们也能对已经存在乳腺癌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它所产生代谢物具有潜在遗传毒性致癌性,即使在非常低的浓度下也会产生致癌的效应。
  4)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一种胰岛素拮抗激素,其代表药物为地塞米松,它能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而发挥作用,并减少前脂肪细胞因子1的表达,从而诱导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有学者将MSCs孵育在含有10%胎牛血清、10%正常大鼠血清、10-8mol/L的地塞米松,5ug/ml胰岛素的a-MEM培养基中,两天后撤去地塞米松,继续孵育5~7天后,MSCs分化成为脂肪细胞。同时,由于大鼠NPY基因上游存在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且弓状核NPY神经元上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因此,糖皮质激素对NPY基因的表达有直接效应。有学者采用地塞米松2mg/ kg,注射入大鼠10d,结果发现下丘脑-垂体系统的NPY表达上调,但是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可以刺激虹鳟鱼脑部视前区NPY mRNA的表达。除此之外,Zakrzew ska等分别给大鼠脑室和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后发现,脑室注射糖皮质激素使大鼠摄食及体重增加;下丘脑NPY的含量增加,而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结果恰恰相反,即大鼠食欲和体重下降,下丘脑NPY的含量减少。由此可见,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脂肪组织时,是否能促使下丘脑NPY增加尚不可知。
  脂肪细胞相关基因(adipocyte-related genes,ARG)
  近期研究的某些脂肪细胞相关基因(如LPG基因、FIT1、FIT2基因、Agouti基因、TNF-α基因等)与乳房组织中脂肪细胞系的增殖、分化及其表达、代谢等均有密切关系,并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或调控着乳房的体积和结构。如瘦素基因(Leptin gene,LPG)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肥胖基因,其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6KD,基因表达减弱,血中瘦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小鼠食物摄人量增加及能量消耗减少,最后可导致肥胖及糖尿病的发生。其机理是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与相关受体结合,进而促进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间接地发挥调节体重的作用。FIT1和FIT2是美国纽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David L.Silver博士找到的两种可编码与脂肪储存相关的蛋白基因,他们的实验表明,FIT蛋白不是与脂肪合成有关,而是与将脂肪转化为脂滴有关,他们在细胞培养和小鼠实验中都证实了这一点。人类细胞中过度表达FIT基因会导致脂肪储存剧烈增加,在小鼠体内敲除FIT基因会相应地明显减少脂滴的储存。近年研究表明,Agouti蛋白通过影响细胞内Ca2+转运而调节脂肪细胞脂代谢及三酰甘油的沉积。Agouti基因突变鼠细胞内固定Ca2+及组织间交换Ca2+皆升高,伴随而来的是脂源性基因表达及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受抑制,从而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另外,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可表达TNF-α通过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降低脂肪酸合成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mRNA的水平,进而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并且它能诱导脂肪细胞凋亡、阻碍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从而限制脂肪堆积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与脂肪细胞有关系的基因被发现,通过对这些靶基因的深入研究,在未来研究自体外周脂肪细胞转移和重新分布上以及在机体增肥和减肥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对乳房的审美也是如此。丰满、挺拔、均匀且富有弹性是人们对乳房美学的标准。因此,对于有乳房缺陷的女性来说,这不仅改变形体,更重要的是给女性带来精神痛苦,影响其正常的社会适应和身体健康。因此,隆胸和丰乳一直是医学整形美容最受关注的手术项目之一,也使隆胸和丰乳材料应运而生。从上世纪初采用的液体石蜡到五十年代液体硅胶的注射隆胸以及假体植入到最近的自体材料隆胸,隆胸及丰乳材料的发展亦像自然科学一般的发展过程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不断更新换代的隆胸及丰乳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弥补了许多女性患者乳房的缺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点,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且经济昂贵,给患者带来了身心痛苦。因此,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新的,副作用小,疗效好的隆胸及丰乳材料,以适应临床医疗的需求。目前,在细胞学研究领域,发现化学类、天然药物或中药类、细胞因子类、激素类四种类型中的一些材料能够促进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可作为隆胸及丰乳材料选取的切入点。
  脂肪组织的生成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从而促进乳房内脂肪细胞的增多和体积增大来实现,而脂肪组织中的细胞主要有脂肪细胞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