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找、答——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三字诀
2012-12-29李海军张燕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3期
一、读——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础
1.一道题目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略读,了解题目的大体意思。其主要目的有三:①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③体会并归纳出材料系统表达的主题内容。第二遍,精读、细读。要注意对材料做具体的分析,对材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仔细研读、分析,读透材料的内涵,并挖掘其寓意,以便能正确地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尤其是涉及中国古代史的材料,由于其多为文言文,更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世界史的材料多为译文,有一些句子冗长、艰涩难懂,需要平心静气,“神入”材料。譬如,可以按照语文上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语、谓语、宾语,再找定语、状语、补语,做到了然于胸。第三遍,结合题目设问要求做重点阅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设问为材料的解析指明了方向,所以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然后再带着问题回头进行重点阅读,从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
2.注意阅读说明性的文字资料。首先,要注意阅读材料介绍(多在材料开头)和材料的出处(多在材料的结尾)以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要素。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给学生以某种暗示和指引,其中可能隐含着解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从中受到一定启发。其次,要注意从主题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结束,这开头和结尾两句话,当然要重点考虑如何为答题服务;省略号省去的是次要的内容,两边所剩余的句子肯定是重要的信息。另外,还要注意夹在材料中的括号,括号里的说明性文字也往往能起到某种提示性作用。
3.注意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特别是题目要求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现象、观点等作出分析、评判时,一定要注意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进行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分析,还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
二、找——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分析材料时,长材料要分成几段,分别归纳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短材料要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有一句话,那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或短语,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剥皮”,就很容易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有效信息。
2.找材料的出处。假如从材料中无法找到解题的有效突破口,那就要注意研究该材料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或者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从而顺利找到解题的有效突破口。
3.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颖的材料,一定与教材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史实、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的相似点,这样便把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了一起。挂靠准了,再深入地阅读材料,明确了解题方向,就能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
4.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时刻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在材料中相互对照,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找出隐含在材料中的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通过合理的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回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
三、答——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落脚点
1.答好第一问。一般而言,一个材料解析题会有多个设问,而这些设问之间大都有内在的关联性,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就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所以,回答第一问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全面,要注意对材料做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力求答案全面、科学、准确。
2.遵循论从史出原则。结论的得出务必要来自材料,是材料信息的升华。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具体的材料信息,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辨别,分析其真伪,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论点明确,简明扼要。假如材料解析题每一设问只有1分或者2分的话,那么答题时,就要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即使分值稍高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也不必像回答问答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4.答案组织力求“四化”。要想在回答材料解析题时得高分,答案组织必须准确、全面、简洁、明晰,做到行文规范、言简意赅才行。所以,答案要有层次性,努力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逻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