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师发展策略
2012-12-29刘爱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3期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初中历史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角色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要激励学生思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名副其实的导师。
二、更新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们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环节中可组织几次小辩论。每次辩论前,可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教师看完后,做一些必要的批示,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由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在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得到了理解与尊重,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1.要文明用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托起太阳的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热情的话语是鼓舞学生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文明用语,做好学生的表率。
2.要有情感,富有启发性。
情是语言的本质,又是语言的先导,教师的语言必须富有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代替升学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课堂上教学气氛才会活跃,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3.要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教师是通过语言将诸多的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输送给学生。要想把这一任务完成好,教师要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做到讲课时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4.要有美感,有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美感,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给学生留下美的熏陶和暗示,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语言除了美感外,还要有节奏感,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四、夯实专业知识基础
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基础。第一,应系统地学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加深历史专业知识的深度。第二,应具备历史知识广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三,应具备扎实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初中历史新课标倡导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都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