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级制下学分制管理的一些思考

2012-12-29王沛训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王沛训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8)

1 、如何理解职业教育的分级制

分级制是为了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层次结构客观需求,适应人们不同学习需求,在现在中等、高等两个主要职业教育层次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它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评价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的配套改革。

2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现状

2.1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指以学分作为学生的学习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分的作用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业完成状况并判定学生能否毕业的。

2.2 学分制的特点。它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和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传统的学年制模式下,学校统一的学习年限和必修课数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不同,学分制模式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决定是否提前毕业还是延迟毕业。

2.3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以实施学年学分制为主,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与学分制的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学分制软件等技术手段不完善;现行的排课方法与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模式的适宜性;教学计划中多层次模块课程授课需要与实际运行的相适性;教师的保障、教室实验室的数量、课时时间的安排等条件的约束;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与学分制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要求的不适性;硬件设施教学条件的不足;校际间选修课的选择;校际间学分互相承认的情况;职业资格考证合格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制度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与之及时解决。而分级制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一个体制,从职业1级到职业5+级,级与级之间的课程体系、知识点的深浅程度的差异,是我们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3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条件

3.1 选课制的执行。选课是以开设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为条件,给予学生充分学习选择的机会,使其成长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采用选课的方式,是把各院系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我院的必修课:是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包括公共理论课、技术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数的60%-70%。选修课: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的30%-40%。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由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灵活设置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或课程群组,学生必须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选修一定的模块或课程。任选课是指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所开设的专业性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类任选课。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类任选课为公共任选课,面向全校统一开设。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专业性任选课各专业因需设置。

3.2 选师制的执行。学分制的要求是学院

在课程上安排几位教师任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教师听课。学生在选课时,可根据教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成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它同进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虽可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院的软件、硬件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的物质条件,软件的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励机制的欠缺等方面也需提高。

3.3 学分制的收费制度。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其特点是对于所有的学生具有公平性,人性化,同时又不失灵活性,如何合理地实行学分制收费,也就成为目前学分制改革必须合理解决的问题,其中分级制下的定价模式以及相应具备的基础条件是关键。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安排学习,提高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经济能力选择所学的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结合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学分制收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4导师制的执行。作为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的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制度,在分级制下可更为广泛地应用。

学分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争取实现更高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现在的许多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适应性比较差,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缺少了解,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内容没有针对性,缺少独立地思考能力。导师应在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学生发展方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路

4.1 学分制的相互作用。选课制是学分制发展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利于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及优秀人材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另外也促使教师、学校不断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学分制强调满足适合学生个人的需求,学生有责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分级制的学分作用体现更为重要。

4.2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的高素质是学分制管理制度的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灵活,对教学要求和管理的不松懈,进一步理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发挥教学系部的作用是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持。

教学计划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

4.3 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学分制条件下,以班级为主体展开教育的组织形式已不再存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传统的通过班级、辅导员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去实施学生管理也存在着困难,所以原有的学生管理机制和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结论

为了保证分级制下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学分制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教学管理计算机体系,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处理、毕业审核等纳入其中;改变原来的以班为单位登录管理成绩的模式,变为以学生身份登录的模式;建立与选课管理相匹配的成绩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排课方法,满足多层次模块课程授课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室、时间等约束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制度更新,建立各种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制度创新的目标,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1]慕兴宏,黄建新,卢秀云.关于高校学分制收费问题的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3).

[2]吴毓斌.关于高校完善学分制探讨[Z].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马德秀,李建强,陈鹏,黄海洋,刘宏艳,季波.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Z].上海交通大学个案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学分美食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