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探讨
2012-12-29谷绍刚
谷绍刚
(中铁隧道集团路桥工程处,安徽 黄山 24500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支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如何控制人工成本,达到既提高职工收入又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是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企业实际,我们在控制人工成本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人工成本控制的意义和特点
人工成本作为投入的组成部分,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对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果有重要意义。比较理想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目标是“两提高一降低”,即:一是努力提高企业人工成本利润率,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二是努力提高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提高员工满意度;三是努力降低人事费用率,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人工成本的组成项目较多,分析企业近几年人工成本的构成,发现:工资总额所占人工成本比重最大,而社会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等都依据工资总额作为基数。因此,我们应把工资总额作为控制的重点。在分析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工资总额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人数、人均工资水平,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人数的多少。所以,控制人员数量、提升人员素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运营效益是我们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
2 人工成本控制的主要做法
在企业管理方面,紧紧围绕“两提高一降低”的人工成本管理目标,通过控制人员数量、提升人员素质、强化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管理模式等手段,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企业人工成本,这既提高了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也保证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2.1 注重效率,控制定员,减少工资支出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定员定编,确定岗位人员工作量,推行满负荷工作和“精干高效”管理理念,节约使用劳动力,这是控制人工成本的重要途径。
2.1.1 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科学推进定岗定员工作
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框架,积极开展科学定岗定员工作和岗位评价工作,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手册和岗位说明书,积极开展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业务流程重组试点工作。
2.1.2 立足企业长远发展,严把人员入口关
根据人才战略要求和企业实际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和现有人员情况,科学分析,制定人员需求计划统一审批,统一组织招聘,严格控制计划外接收人数,严把人员入口关。
2.2 加强管理,提升素质,挖掘人力资源合理定员的基础上控制总数,而且要通过提高职工素质达到人少效率高的要求。只有职工素质提高了,才能减少用人,降低人工成本。
2.2.1 把好人员入口关,提升员工素质
每年,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在做好毕业生需求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紧缺专业和重点院校的高素质优秀毕业生,优化人才储备结构,同时加强引进具有较丰富经验的社会成熟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务操作人员,切实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2.2.2 建立全方位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素质
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职工队伍建设和能力素质提升需要,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一是全员培训,请知名专家学者现场讲座、视频宣传新知识、新理念;二是领导干部培训,新提拔领导干部培训班和行政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等,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三是各种取证培训,结合企业需求和资质需要,举办一级建造师等各种取证的考前培训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类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管理培训、岗位培训、技能人才培训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类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
2.2.3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员工素质
一是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机关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正常的竞争择优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等方式,为员工搭建适合的舞台,鼓励员工提升素质、公平竞争。
二是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将员工的学识和技能与员工的收入水平相挂钩,鼓励员工提高学识、增强技能,这也极大提高了员工素质。
2.3 建立制度,强化手段,控制人工成本
在控制人工成本过程中,不是采取减少职工收入水平这种负激励的消极做法,而是选择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提高的积极态度,把经济效益目标与职工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强化管理和过程考核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总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和激励氛围。
2.3.1 加强工资总额管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
利用工效挂钩对所属单位进行工资总额的预清算管理,加大对工资总额的分析和控制;建立内部薪酬数据分析制度,建立典型岗位薪酬数据库,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
2.3.2 加强薪酬制度建设,控制企业人工成本
高度重视薪酬制度建设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制定并形成多套薪酬管理制度,同时规范岗位设置、实行绩效考核,是岗位体系、薪酬体系、绩效体系基本形成一套激励约束机制。
2.3.3 严格经济责任制度,控制企业人工成本
把职工收入与本单位考核指标挂钩,把相关考核指标通过与项目部签订经营目标承包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项目部或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职工主动性,为完成各项指标而努力工作。
3 人工成本管理的几点体会
人工成本管理,既要从战略上长远的规划,又要从战术上做好日常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控制目标。
3.1 运营管理模式是关键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选择和维护好合作队伍,提高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促进企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和精干,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转型为“管理密集型”企业的关键。
3.2 科学定岗定员是前提
企业职工人数的多少,主要取于企业定员定额水平先进与否,定员定额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内部岗位设置和岗位人员多少的直接依据,企业只有制定和贯彻先进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才能控制企业职工总数。
3.3 灵活机制是保证
灵活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能够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只有高素质的职工,才能适应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人才需要,适量减少人员数量,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控制好人工成本。
3.4 合理分配是动力
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分配时,应遵循“两个低于”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确定合理的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按效益分配原则,通过合理分配来降低人事费用率。
3.5 效率提高是根本
提高效率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根本,是人工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效率提高了,才能实现职工收入增加、人工成本下降。
总之,企业要切实控制好人工成本,不但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身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而且要不断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才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1]王高峰.企业内部审计、沟通必要性、及时性、有效性控制初探[M].国家电网报,2009.14.
[2]赵亮.论企业成本控制[J].中华会计网校,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