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 “体育中国”辨析
2012-12-28曲鲁平郇昌店
曲鲁平,郇昌店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 “体育中国”辨析
曲鲁平1,2,郇昌店1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 “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 “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体育中国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增加,体育在各国的发展战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国家的威望取决于两样东西:太空航行和奥运金牌。”[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以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为代表的新儒学派一直为弘扬和践行 “文化中国”的理念而努力。而我国因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被世界冠以 “经济中国”和“科技中国”等诸多名号。“文化中国”“经济中国”和 “科技中国”等都是基于中国特色事业发展模式而对中国的评价。在北京奥运会的历史尘烟消褪以后,我国体育事业新的历史使命就成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局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认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 “体育大国”和 “体育强国”并不能完全描述我国独特的体育发展模式,因此寻找一个更具有传播意义的词汇来指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体育中国”具有优势。本文试从多层面对 “体育大国”和 “体育强国”进行解读,不仅包括语词的含义、构成指标和特征,还包括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能指与所指的比较,进而分析其表述的正当性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探寻体育中国的优势和特征。
1 体育大国解读
就语词概念而言,体育大国是一个广泛使用但没有严格定义的词组[2],宽泛意义上主要是指奥运会或其他国际大赛中的金牌数量[3]。也有学者对体育大国的必要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三维的分析框架:体育人口维度,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年人占该国成人总数的35%以上;奥运会成绩维度,即奥运会前16名;国内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维度,即GDSP(国内体育产业总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以上[4]。笔者认为该三维观,可以分解为群众体育大国、竞技体育大国和体育产业大国。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单纯使用 “大国”一词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该词进行简要阐述。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在其1833年发表的论文 《大国》中提出了著名的 “大国”定义:“必须能够抗击所有其他大国而不败亡,即使在后者联合起来的情况下。”[5]如今这一定义因严重脱离和平的时代特征而不够严谨。卡尔持同样观点:一个国家之所以被承认为大国,往往因为它是大规模战争的战胜国[6]。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7]
通过上述列举,笔者认为西方大国理论的贡献在于: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将大国的置于国际体系中来加以阐述,包含着物质主义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观点。而最近兴起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则突破了这一硬实力的局限,高度重视制度、规范、规则、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代表性理论是约瑟夫·奈的国家软实力理论。基于软实力,大国的概念开始变为:大国或世界大国,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所处的文明体系乃至全球有巨大的影响力,综合国力在区域内或全球居于主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国家利益的国家[8]。
笔者认为,体育大国的观点是大国理论在体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其含义是该国体育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区域或全球居于主导性地位的国家。其表现形式不仅要突出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成绩影响力,同时还要具有世界体坛的话语权,如修改体育规则、推动本国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等。
2 体育强国解读
体育强国的呼声与研究由来已久,研究成果涉及方方面面[9-13]。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彰显了政府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宏观判断,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强国”的内涵也有所差异。它会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变迁[14]。如有的学者提出了 “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奥运会的奖牌数和成绩名次入前8名;GDSP占GDP的1.5%以上”的评价指标[4]。也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指标。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管理和体育交往等构成了体育强国的支撑系统。体育精神、体育威望、国际体育话语权都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15]。
当前,我国使用的体育强国概念是作为一种目标和方向状态的呈现。将我国体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会发现,在国家整体层面实现体育的强大,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国家决策者视野中的体育强国分类指标[16]
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是 “体育大国”抑或 “体育强国”的论断,都是基于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都是对我国体育发展模式的宏观描述。但是 “体育大国”和 “体育强国”的字眼很容易被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鼓噪中国威胁的体育表现。一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后挥舞双手的照片,被解读为中国国家主义崛起的象征,外媒对体育事件的类似解读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 体育中国解析
体育,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恢复和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清一代,国家孱弱,内忧外患,受尽外族屈辱。在民族自觉的意识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承担起了甩掉 “东亚病夫”帽子、重塑国民形象的历史重任。从霍元甲力挫俄国大力士到刘长春孤独的奥运之旅,从许海峰的惊人一射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勇夺51金的辉煌历史,中国体育不仅完成了自我的华丽蜕变,而且也成为强大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17-18]。
当前,我国与体育相关的国家形象或战略目标很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构建了 “小康体育”“和谐体育”等体育形态,还确立了建设 “体育大国”和 “体育强国”的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并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外传播了“绿色、科技、人文”的全新奥运文化范式。
体育中国是与上述诸多提法具有部分重合却又独具特色的概念。体育中国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体育领域对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协调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是中国体育发展中独具特色的各种外在表征和内在价值的融合。从实质上来讲,能够代表体育中国理念的要素主要有:中国体育发展成绩、独特的体育文化、独特的体育发展模式和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等。
表2 指称我国体育的专有词汇
虽然我国当前正在为建设体育强国而努力,但是体育强国的标准和实施,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从而削弱了我国的体育传统和文化内涵,限制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世界上存在很多形式一致的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中国。
表3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体育中国的对比
本研究认为,中国体育的独特特征是 “体育中国”建设的逻辑起点。通过和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等称谓的比较,“体育中国”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我国体育是引进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和中国传统的具有西方体育特征的休闲娱乐活动的统一体。具有中西结合的二元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以竞技为代表的体育的改造和接受。其最核心的内容除了遵守现代体育的规则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具备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当前我国体育的主要特色在于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在创造辉煌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传统体育,如蹴鞠、马球、导引等。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各自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是在世界上最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它集多民族运动之精华,形成了一种可闻、可见、可触的文化实体,以及与这个实体相适应的体育思想意识和哲学背景[22]。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丛林中的瑰宝,其不仅传承着我国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还蕴藉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将中国民族习性、五行八卦、乾坤阴阳等统摄其中,成为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二,体育中国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我国体育在终极意义上讲是具有强烈的属地精神和乡土意味的,如南狮北龙,都是带有地标性质的文化符号。此外如少林武术、沧州武术这样以 “地名+项目名称”命名的体育项目,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体育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世代沿袭,口传心授使得传统体育的传承链条十分脆弱,很多散落在民间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因为后继无人而消逝[23],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依托于乡土与民间的独特特征。
第三,体育中国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集中有限力量实现了体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表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突破,并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占鳌头,其中重要的组织表现形式就是举国体制。虽然很多人对当前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存有异议,但是不可否认,举国体制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对体制进行改革,如何发挥其最大优势。而且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有的国家已经探讨实施体育举国体制的可行性。
第四,体育中国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体育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服从、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4]。中华体育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体育领域的重要价值标准,同样也是国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已经融入我国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
4 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但是基于我国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内在缺陷,笔者认为体育中国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话语状态下更适合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指称,对我国倡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江红.“中国体育”也是我们的软实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8-08-14(3).
[2] 周丽萍,田雨普.“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解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6):1-3,23.
[3] 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5-18.
[4]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11):1-4.
[5] Ranke L V.The Great Powers[M]//Iggerrs G,Moltke K V.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Company,1973:86.
[6] Carr E H.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An Intu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London:Macmillan,1946:102.
[7]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9] 曹士云.弘扬亚军精神,建设体育强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0(4):35-39.
[10] 程云峰.试论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几个认识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1989,9(7):4-6.
[11] 张彩珍.为建设体育强国当好哨兵,对决策起耳目参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0,26(2):2-4.
[12] 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的内涵的诠释与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13] 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9.
[14] 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0-14.
[15]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16] 刘鹏.继往开来 再创佳绩 努力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 [EB/OL].(2010-01-26)[2011-12-25].http://www.sport.org.cn/gasc/2010-01-26/289292.html.
[17] 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16-25.
[18] 徐语曈.文化中国——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北京奥运与大国形象的成功塑造[J].大众文艺,2009(7):36-37.
[19] 孔庆鹏.关于小康体育的思考——兼论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82-86.
[20] 张延平,刘哲剑.全球化语境中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39-41.
[21] 布特.绿色体育新解[J].体育学刊,2009,16(3):26-28.
[22] 宋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2):41-43.
[23] 潘聚仟,韦丽春.全民健身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角色定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6):94-96.
[24]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3-17.
Analysis on the“Sports Giant”and“Sports Power”and“Sports China”
QU Lu-ping1,2,HUAN Chang-dian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 makes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cept of“Sports China”.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s the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Sports Giant”to the“Sports Power”and the ultimate aim of our country’s sports image is to build a“Sports China”that possesses the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s.The“Sports China”takes nationality 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the territorial spirit and rural flavor as support,the nationwide system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as the driving force.It is the comprehensive impression and description of China’s unique sports undertakings and developing mode and it has special value connotation.
Sports Giant;Sports Power;Sports China
G80-051
A
1008-3596(2012)05-0001-04
2012-06-13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年
(10YJCZH19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12BS015)
曲鲁平 (1980-),女,山东牟平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