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

2012-12-28王文科杨胜科杨红斌段磊孔金玲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生科学

王文科,杨胜科, 杨红斌,段磊,孔金玲

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

王文科,杨胜科, 杨红斌,段磊,孔金玲

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本文结合长安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阐述了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与任务,明确了团队的运行保障机制。提出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打造精品课程群,重视教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等措施,并总结了建设成效。同时强调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

教学团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精品课程

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质量工程”的要求[1-3],研究探索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问题,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演化和合理开发等问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培养该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函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以长安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平台,构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开展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和建设成效。

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与任务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目标的共同体[4-5]。因此,我们期望构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发展目标;精锐的教学梯队;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协作精神;显著的建设成果;优良的教学效果等特征。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为:创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锻炼和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协作;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6-7]。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

1.确立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运行保障机制

实行领军人物总负责制,由领军人物总体负责,把握团队目标、规划与专业建设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监管团队运行过程[8]。发挥学院行政的协调机制,行政机构协助制订团队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落实配套,协助解决团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学院教授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学院教授委员会对团队总目标和任务的设计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出对策和建议。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各种资源共享机制,保证资源更好地为团队建设服务[9]。

2.主要建设举措

(1)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调研、交流和研讨,更新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点是创新意识和能力;明确了教学团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新模式等教育理念。

基于上述认识,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5篇被ISTP收录。承担的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教学创新团队创建及运行保障机制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得到验收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评为“优秀”等级。

(2)发挥名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团队十分重视发挥高端人才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受聘于团队的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和海外柔性人才等每学年为本科生开设的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要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每学年给本科生讲授专业课不少于1门,专题讲座不少于3次。

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为青年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

(3)做好团队成员的培养与引进工作。

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年来团队成员中先后有8人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了5名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进修;选派14位优秀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人才引进: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全面培育一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师资队伍。4年来,共引进12位优秀教师,其中5人在国外获得学位。

现团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团队中教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5%,副教授占37%,45岁以下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具有博、硕士学位教师占96%。团队中1人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和“陕西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3人获得校级师德标兵荣誉,7人获得校级优秀教师荣誉;还聘请了Robert F Diffendal,Anne P Diffendal,Jim Ye,Richard Phillp等国外著名学者每年任教3~6个月。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

坚持每2年召开1~2次国际或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每年邀请10~15名国外著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聘请在团队工作的外籍教授定期为本科生开展讲座,邀请他们参加学生活动,增加学生和外国专家接触与对话的机会;连续3年利用假期组织本科生前往日本、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开展夏令营活动;加强教师与研究生的国际合作交流、合作培养、联合研究等。通过上述措施,培养了师生的国际视野。

(5)创建了“交集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

根据教学团队创建的理念,将团队成员,按照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分别纳入两个坐标系中,即以教学为主体的集合A和以科研为主体的集合B,集合A和B的交集构成了创新型教学团队,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在集合A中至少有3个结点、在集合B中有一个结点,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经过建设,形成了由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海归学者和教授、博导等组成的高水平“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该团队2008年入选“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我校建立。近4年来,团队共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目,年均经费3000万元左右,1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检索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团队已成为国内从事水与环境领域教学与科研的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立,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明显的优势(表1)。

表1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优势对比

(6)构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

团队十分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地球科学概论”获省级精品课程,“Delphi Advanced Programming”获省级双语教学课程,“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科学概论”、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环境化学”等获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中心的精品课程群。

同时,团队积极倡导教材建设,将科研成果补充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土壤水动力学”等课程教学内容中;开发的“地下水科学概论”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促进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编写的《专门水文地质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环境科学实验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实验技术》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7)推进教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要素,团队加强实验软硬件建设,使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占地15亩、具有十大功能的鄂尔多斯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服务于本科生教学和毕业实习,并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科学原位试验场,依托基地开设了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地貌、水资源和环境等一体化野外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发挥试验场在本科教学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又在渭水校区建成了占地20亩的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已被批准为陕西省地下水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至此,已建成了主体服务于本科教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水平一流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课堂教学+室内实验+野外基地”三元合一的“教学工厂”。

(8)强化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团队成员树立科学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途径的理念;吸纳本科生参与团队科研工作,设立本科生研究基金;要求团队成员所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必须依托科研项目完成;鼓励团队成员将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建立的研究基地纳入到教学中。

团队研制成功的“河流—含水层模拟系统”、“包气带参数综合测定仪”、 “包气带水—气运移一维模拟装置”等仪器,充实了本科实验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破解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形成了科研活动和教学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正效循环。

三、 效果

1.人才培养效果

(1)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受益面广。

本科生依托室内外基地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以来,有97%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锻炼。同时,还吸引了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科技训练,年均73人次;16项(100余人)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各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5项。

(2)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大师引领、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探索求知欲较前提高,上课出勤率97%以上,本科生考研率从27%提高到46%。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

科研实践中通过任务委派、完成情况检查等方式,增加了学生与专家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通过撰写工作计划、工作小结与报告,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等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4)17%的学生以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的形式前往荷兰、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和学习,通过参与夏令营活动,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5)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2.团队的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得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2)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专业建设点。

(3)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利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 胡亚联,吴锋,余仕成,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33-35.

[2] 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创新教育的系统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5-120.

[3] 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4]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5] 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8):57-61.

[6]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0-72.

[7]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8] 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2):5-8.

[9] 郭浩,曹中保.略论创造型教师及其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34-36.

Organizing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oriented Teaching Team

WANG Wen-ke,YANG Sheng-ke, YANG Hong-bin, DUAN Lei, KONG Jin-l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

According to practical Innovation-oriented teaching team organizing for Chang’an University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we descri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mission for the innovation-oriented teaching team, ensuring team running effectively.Teaching team organizing should have international view, take advantage of famous professor leadership, develop quality courses, focus on teaching experiment base construction, intensify transformation from achiev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um up organizing effectiveness.Then, this paper stress on unique feature of Innovation-oriented teaching team.

teaching team;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courses

G642

A

1006-9372 (2012)02-0125-04

2012-03-20。

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创新团队创建及运行保障机制探索与实践”(陕教高[ 2007 ] 68号文件)。

王文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创新型本科生科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点击科学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