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在多瑙河流域规划中的应用

2012-12-27赵学涛安海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3期
关键词:多瑙河环境影响流域

赵学涛 安海蓉 王 鑫

(1.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29;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在多瑙河流域规划中的应用

赵学涛1安海蓉2王 鑫2

(1.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29;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

战略环评是对政府政策、规划及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政策、规划及计划出台和编制前期介入的一项有效的分析工具。但是,受技术方法、法律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战略环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归纳总结了战略环评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步骤,并结合多瑙河流域规划的编制过程,系统说明战略环评方法的应用,最后针对战略环评方法在环境规划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战略环评;多瑙河;流域规划;环境规划

1 背景介绍

战略环境评价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69年,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率先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随后这项制度迅速扩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反思现行环境评价制度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到政策和规划以及法律层次。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为各国广泛接受。

美国是第一个法律上要求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美国国家环保局(NEPA)在其制定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中以“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对其从法律上给予强制要求。目前,战略环境评价已经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并应用于决策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引入了这一制度,尝试将战略环评方法或理念应用于规划、政策和法律的评估。总体来看,战略环评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领域。

战略环评在中国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包存宽等,2007):(1)1995年以前,国内SEA的研究主要为基本概念与国外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的介绍并分析中国开展SEA的重要性与意义。政府方面一些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和《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应开展SEA或包含涉及SEA相关内容。(2)1995~2002:系统、深入的SEA研究与尝试性实践阶段。(3)SEA制度建立与实施。2002年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开始生效“环评法”规定包括“土地利用”及“区域、流域、海域”等综合性规划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10类专门性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指导性规划需要开展EIA,即规划层次的SEA(简称“规划环评”)。此后开展的SEA研究课题也多为规划环评的重大关键问题(如技术方法)、围绕如何指导开展各类规划环评或作为各相关技术导则支撑性基础研究、示范性案例研究等。各类规划环评也逐步开展起来,涉及高速公路线网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4)SEA的规范化发展。国务院2009年,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标志着战略环评手段在规划层次的应用进入规范化阶段。

我国目前战略环评方法主要应用于规划层面,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港口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领域,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应用较少,已经开展的规划大多属于方法和体系的探讨。从SEA所采用的方法体系看,包括目前广泛开展的规划SEA在内,仍旧缺乏统一、规范、可靠的方法体系。尤其是在规划或政策对生态、人体健康及社会环境效益影响的评估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简便的方法体系。

2 战略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2.1 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

关于战略环境评价,欧美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但都认为“战略环境评价是一个旨在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素纳入战略决策过程的一种程序”。其中,一个广泛采用和接受的定义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的学者Riki Therivel提出,他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和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及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过程”。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规划、计划或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从而确保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在决策制定早期与经济社会因素受到同等考虑。

战略环境评价可以被视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即从单一项目延伸至政策、规划和项目层面。但是,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准确理解和把握战略环评的内涵,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战略环境评价是一个改进战略行为的工具,不是回顾性程序。典型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是要在规划、计划和项目获批前实施,以甄别和评价政策、规划和计划的相关的、重大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既定的战略行为可能因为开展战略环境评价而改变,其中涉及不同的目标以及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和方式,因此,战略环境评价应尽早介入决策过程,并重点识别替代方案和战略行为的修改方案。

第二,战略环评评价的是项目层面上难以解决的影响。不同规划方案或计划可能包括许多项目,比如交通规划,很难从项目层面上开展环境影响分析。而且,战略环评能够将规划和项目的滞后性和累积性影响纳入分析框架之内。

第三,战略环评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确定战略行为的最佳方案,包括提出新的方案或者提出对原有方案的修正性意见。与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战略环评没有那样详细,因此,在开展战略环评前,对方案所涉及的范围进行清晰和准确的界定相当重要。

第四,开展战略环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将消极影响最小化,积极影响最大化,并且要弥补规划、计划和项目执行过程所带来的利益损失。战略环评过程更加关注预防性措施的应用,应尽可能减少末端治理措施的应用。

第五,战略环评更多应用于高级别的规划和决策中,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事实上,开展高级别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更多的关注的是问题的“来源”,而不是像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那样,将重点放在影响的事后治理上。表1总结了战略环评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

表1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2.2 战略环境评价的特征

为确保战略环境评价质量,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于2007年制定了一份审核表并给出相关建议(2009年,Naturvrdsverket修订)。高质量的战略环境评价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可持续性导向性:即能够甄别可持续发展可用的选择和建议。

聚焦性:聚焦于关键问题,为政策、规划和项目实施提供充足、可靠和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为政策、规划和项目量身定制的,同时具备成本和时间效益。

可靠性:战略环境评价应在专业、精确、负责和透明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问题和利益应当进行合理权衡。战略环境评价由战略决策机构负责进行。

参与性:应当告知并吸纳公众和政府利益相关方参与整个过程。

互动性:在规划初期就应以反复互动的形式进行,以便能够影响规划,并且应尽早将不同阶段的结果告知决策者。

完整性:应确保对所有影响可持续性的战略决策进行连续评价,并且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评价生物、物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相关部门和区域性政策也应当给予考虑,如果必要,还应对单一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战略环境评价是保护环境资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战略环境评价可以在以下方面对决策的制定起积极的用:

(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有效提高决策的可持续性。

(2)能够考虑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替代方案。

(3)在大尺度(部门和区域层面),分析过程可以将累积性影响及全球变化等问题纳入。

(4)帮助甄别新的机遇。

(5)防止对环境产生严重损害。

(6)建立公众参与决策机制,改善管理。

(7)突出具体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考虑的与环境和社会相关的关键问题。

(8)找出制度和参与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9)促进国际合作。

除此之外,战略环评的开展能极大的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强化机构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最终促进良好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总之,战略环评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和提高战略行为的科学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易于被公众接受,从而使战略行为更快得到批准和执行。

2.3 战略环境评价的步骤

以影响为中心的战略环境评价目前是最主要的战略环境评价类型,关于此类评价或多或少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指南。在不同的指南中,其所采用的定义和限制略有差异,本文中,我们对战略环境评价(SEA)的过程进行划分,使之尽量细化以满足不同应用层次的需求。表2对本文划分的步骤与其他指南中比较常用的步骤进行了比较(如EC(2005))。

表2 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步骤

一些指南中也将决策包括进来作为第七个步骤,但是欧共体2005[EC(2005)]的指南中指出,决策更应该视作一种方法,而战略环境评价和决策过程应该纳入整个过程。本文所提供的战略环评程序是基于国际通用指南,尤其是欧共体2005[EC(2005)]和副首相办公室(ODPM)(2005)所编制的指南。

在实际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执行之前,需要实施筛选,其目的是确定战略环境评价是否与制定PPP相关,并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筛选阶段主要是明确战略环境评价的法律依据,即评估正处于讨论之中的PPP是否真的需要按照现有法律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绝大多数市级以上的规划都需要执行战略环境评价。

3 多瑙河流域规划中战略环评方法应用

3.1 流域规划编制的背景

多瑙河是欧洲最大的国际流域区,横跨10个成员国和9个邻国。从多瑙河可以看出欧洲水域的多样性特征:其国际流域区(IRBD)包括喀尔巴阡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区河流以及主要河流、横跨很多不同地质构造的地下水体、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沿海水域。多瑙河每年向黑海排放20万立方米的水。作为一条流经多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及生态保护等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和尖锐,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编制并实施流域统一的管理规划势在必行。

为此,1985年,多瑙河流域国家在布加勒斯特签署了《多瑙河水管理合作宣言》,旨在对多瑙河进行协调性水管理。但是,由于该地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该宣言未能有效实施。19世纪80年代末中欧和东欧发生政治变革后,在1991年6月举行的首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CEC)“欧洲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制定《多瑙河保护公约》(DRPC)的理念。在此基础上,24个国家、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欧盟(EC)和非政府组织(NGO)联合签署了《多瑙河流域环境规划》(EPDRB),这是水管理地区合作方面的一个框架性倡议,它将启动优先级研究和行动,以支持《多瑙河保护公约》的制定。《多瑙河流域环境计划》主要由欧盟法罗斯(Phare)多国环境计划署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管理和提供主要的资金。《多瑙河流域环境规划》是这两个组织批准的第一个地区性规划。

多瑙河流域国家成为1992年3月在赫尔辛基签署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保护和利用跨界河流和国际湖泊公约》(也称为《赫尔辛基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要求各方预防对河道的跨界影响,鼓励它们通过流域管理协议进行合作。《赫尔辛基公约》成为《多瑙河保护公约》的基础。1994年6月,11个多瑙河流域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德国、匈牙利、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乌克兰)和欧盟签署了《多瑙河保护公约》,该公约于1998年生效。1998年至2000年间,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DR)与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欧盟合作实施了《多瑙河流域环境规划》。

《多瑙河保护公约》是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WFD)进行合作的一个先行者,实施该指令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流域管理规划(RBMP),《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是根据欧盟《水框架指令》,在第一轮流域管理(RBM)框架内进行细化而成的,目标日期为2015年。第一轮过后,还有两轮,这两轮分别在2021年和2027年达成。流域管理第一轮分四个阶段实施,这四个阶段可以和SEA的各个步骤联系起来,每个阶段都设定了不同任务:

表3 流域管理规划(RBMP)与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比较

续表

3.2 筛选:权限与合作

多瑙河流域是世界上“国际性最强”的流域,涉及19个国家。其中14个国家(在多瑙河流域最小国家领地有2000平方公里)在1998年制定的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ICPDR)框架内合作,而其中几个国家间的合作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对于《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不需要在法律要求方面进行筛选,因为流域管理规划是实施欧盟法规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多瑙河含盖了许多国家,因此在此阶段需要明确规定每个国家的职责和权限、以并就合作问题达成协议。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记录了合作战略(2005年)。

鉴于该流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和多瑙河国家决定在不同的地理规模基础之上开展工作,尤其注重在全流域中的亚流域层面开展工作。除通过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开展合作外,多瑙河流域各国之间还签署了双边和多边协议。局部性问题仍由所在国解决。通常,合作尽可能在最低层次展开。

表4 《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的三个协调等级

3.3 确定规划范围

在实施过程的早期,就已经以地区范围的形式确定了范围,并记录在所谓的2003年重大问题报告中(ICPDR,2004年)。多瑙河流域区(DRBD)包括1)多瑙河流域,2)位于罗马尼亚领土上的黑海沿海流域,和3)沿罗马尼亚和乌克兰部分海岸的黑海沿海水城。在确定多瑙河流域区的外边界时,考虑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边界,其中也包括了受多瑙河直接影响的其他一些地区。

在确定地理范围和其他规划工作中,均使用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水框架指令》鼓励成员国用GIS作为流域管理的核心工具。如今多瑙河流域地理信息系统为交流、协调和浏览地理信息和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并被用作报告、管理和规划工具。

3.4 设置基准情景

2004年进行了流域分析,记录在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2004年《水框架指令》的顶级报告中(2005年)。该报告描述了流域状况,相当于普通战略环评中的基准情景。

报告主要以现有数据为基础,并且采用以下信息源:

●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以前收集的数据,如通过TNMN(见下文)收集的数据

●职责部门用前文描述的模板和调查表收集的数据和信息。

●其他已出版的数据和信息。

如果对于一个或几个国家,只有国家数据可用,则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为替代。后者一般包括通过建模工具生成的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可比性非常高的数据。

流域分析的第一步是识别地表水的类别,结果显示,多瑙河流域有几个地表水域和越境地下水域处于风险中,或可能处于目标不能实现(即所有地表水域到2015年实现“良好状态”)的风险中,并且风险在下游不断变大。同时,识别出了多瑙河流域的四个重大水管理问题,包括:有机物质污染、营养物质污染(用MONERIS模型建模)、有害物质污染和水生态变化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措施和备选方案选择时予以重点考虑。

3.5 识别和评估影响

重大水管理问题是《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和联合行动计划(JMP)中的重点,对于每个重大水管理问题,都制定了愿景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

联合行动计划包括面向2015年愿景和管理目标的、对流域有重要作用的措施。联合行动计划建立在国家行动计划基础上,这些行动应在2012年12月前投入使用;计划描述了2015年前水状态的改善目标。联合行动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行动列表,它还估计和提供了这些行动对多瑙河流域影响的规模。

为估计流域有机污染的规模,识别和评估规划措施的影响过程中采用了情景分析法,共设置三种情景:基准情景,概括了多瑙河流域的水处理和处理效率现状,同时考虑了法律要求欧盟成员国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履行《城市废水处理指令》UWWT)和非欧盟成员国到2015年前应采取的其他措施。此外还包括两个额外情景,一个是指非成员国贯彻《城市废水处理指令》所采取的措施;另一个是愿景情景,是指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实施最佳可用技术的情景。针对不同情景对有机污染物控制的规划措施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3.6 编制环境报告

《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环境报告是2009年末公布的最后一个重大级别的规划(即流域综述)(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2009年)。此报告包括以下章节:介绍和背景、多瑙河流域区的主要压力、多瑙河流域区的保护区、监测网络和生态/化学状况、环境目标和例外条款、用水的经济分析、联合行动计划、洪水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公共信息和咨询等。

这些国家报告,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从国家主管部门的因特网页上找到,但是一般只采用母语,因此不易获得。

3.7 公众参与和咨询

公共参与和咨询是流域水框架指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目的,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建立了互联网主页,该主页对水框架指令的执行情况以及与水有关的信息均作了介绍。如前所述,流域管理规划草案在2009年5月18日-7月31日期间在该网站公布以接受公众咨询和评议,同时也公布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流域管理规划安排了一些公共事务,如国际多瑙河日/多瑙河盒子(儿童教育工具),针对特定问题的圆桌会议(如洗涤剂中的磷酸盐)和流域管理规划利益相关者论坛等。利益相关者被授予观察员角色,目前已经有21个组织拥有观察员地位,据此在规划决策方面扮演积极角色。

3.8 监测

根据《多瑙河保护协定》(DRPC),签约各方应在监测和评估领域合作。为此,建立了跨国监测网络(TNMN)并在1996年投入使用。跨国监测网络的最初目标是对重点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进行可靠和一致的趋势分析,以支持水质评估,帮助识别主要污染源。实施《水框架指令》必须修订原有的跨国监测网络,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新的监测网络能够概括地表水总体状况和长期变化,如果必要,还应包括流域范围的地下水状况,同时对跨境污染给予了重点关注。跨国监测网络一直是并且仍然是《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持续监测和跟踪的重要工具。为满足《水框架指令》和《多瑙河保护协定》的要求,监测包含以下要素:(1)地表水状态监督监测(数据在《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中公布);(2)环境压力的监督性监测(ICPDR签约各方联合活动);(3)运行监测(数据在《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中公布);(4)调查监测(基本上是一项国家任务,不包括每隔6年进行一次的多瑙河联合服务)①2007年进行的JDS2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域研究项目,其目的是获得与整个多瑙河有关的具有高度可比性和可靠性的信息。。

跨国监测网络建立在国家地表水监测网络基础上。用下面的标准选择监测地点:(1)一条国家边界的上游/下游附近;(2)多瑙河与主要支流或主要支流与较大分支流之间的汇流处的上游(质量平衡);(3)最大点源的下游;(4)根据饮用水供给的控制确定地点。

跨国监测网络中的监测地点应至少满足以上一个选择标准。目前的跨国监测网络中共有78个采样点。每个监测地点最多可以有3个采样点,位于一条河流的左侧、右侧和中间。跨国监测网络数据收集程序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国家数据管理程序(NDMs)负责从跨国监测网络实验室采集数据,以及数据检查、转换为商定的数据交换文件格式(DEFF)和发送到位于布拉迪斯拉瓦的斯洛伐克水文气象局的跨国监测网络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对数据进行二次检查,并上传到跨国监测网络中心数据库,与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秘书处合作,将跨国监测网络数据上装到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网站。

正在监测的水的参数总共有52个,水的最小采样频率为每年12次,生物监测为每年2次。监测参数类型包括流量(m3/s)、温度、pH、导电率、碱度、重金属、有毒物质、BOD、COD和细菌(如沙门氏菌)等数据。跨国监测网络实验室可以自由选择分析方法,只要能够证实所使用的方法满足所需标准即可。因此,为每个监测参数定义了预计最低浓度和实际测量的要求误差,这样就能够检查方法的合规性。此外,国际多瑙河保护委员会还定期组织流域范围内的分析质量控制计划(AQC)。

为能够对跨国监测网络数据进行评价,监测机构编写了一份中期水质分类表。用于水质趋势评价。监测结果一般用GIS图展示。

4 结论和建议

战略环评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国际层面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尤其是在规划层面,国际社会普遍将战略环评方法作为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效率的重要工具。通过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出,通过立法或规划在政策层面强化不同国家以及国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依靠综合性的模型工具模拟水质状况及污染物扩散能够为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而GIS工具的应用则能辅助管理决策,帮助各个利益主体从空间视角解决共同面对的流域水污染问题。最后,为确保规划实施,多瑙河流域建立了跨国监测网络,通过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和水质分类数据的方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于中国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合多瑙河流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以及战略环评方法的应用,针对中国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水污染防治规划中不同机构及统一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具体来说在横向上,强化不同机构包括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规划编制前期和编制过程之间的合作,使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机构提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研究和设定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机构也能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过程。在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法上,强调通过情景分析方法来综合分析不同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耦合下的发展情景模拟,同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污染控制目标。在纵向上,进一步强化“两个参与”,强化市(区)县级规划部门在省级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化省级规划部门尤其是规划编制骨干人员在国家级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逐步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规划方法研究,强化卫星监测、GIS制图等现代手段在规划领域的应用。从长远看,建议建立规划方法库、案例库及专家库,建立各库动态更新机制。近期建议归纳总结常用的规划方法,编制技术应用指南。甄选国内规划专家,初步建立环境规划专家库。遴选国内外环境规划编制案例,形成规划编制案例库。通过信息共享,供各级规划编制人员使用。

三是建立流域水管理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和信息共享是开展流域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上下游之间,上游在河流的某个部分采取行动将给其他辖区内的下游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建立必要的过程和结构,确保各方共享数据和信息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欧盟的经验也表明,通过对违法信息的公开,对与提高流域规划和管理措施的执行效率十分必要,建议中国政府也要进一步公开水污染治理过程中违法行为及其处理结果的信息,通过公众监督强化规划实施效果。

四是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针对重点环节,扩大公众参与力度。公众参与的最有效阶段在规划研究编制初期,当前应重点关注和加强公众在三个方面的参与:(1)规划研究阶段环境问题的识别方面,应充分重视公众的意见,通过网络调查和专题研讨会方式,征求公众对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根源;(2)规划目标的确定方面,应明确目标确定方法和主要内容,更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公众具体目标指标的涵义;(3)规划措施确定后,应加大宣传,增强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控制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以流域水污染控制、总量减排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为核心,优化监测断面监测点位布局。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流域水质状况,通过与企业在线监测设施的联网,及时准确地识别水质变化原因。同时,综合不同监测数据,强化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现代化流域污染动态监控平台。

[1] Close, Cavan O’Connor and Dominic J. Mancini (2007): Comparison of US and European Commission guidelines on 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Analysis.

[2] OECD (2006): Apply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DAC Guidelines and Reference Series.

[3] Liou ML, Yu YH.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Taiwan[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4, 24: 337–350.

[4] Ng KL, Obbard LP.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Hong Kong[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 31: 483–492.

[5] 包存宽,尚金城.建立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J].环境导报,1999, 5: 1–4.

[6] 包存宽,舒廷飞.从概念到立法: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7, 27(5): 730–735.

[7] 郝明家,袁笛,何长顺.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2, 28(113): 50–52.

[8] 潘岳.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5, 11:11–13.

[9] 彭理通.战略环境评价探索研究.中加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集,2001, 11.

[10] 王玉梅,尚金城,邓朝生.中国开展战略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地理科学,2004, 24(2): 222–226.

[11] 吴晓青,洪尚群,董海京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框架[J].重庆环境科学,2001, 23(6): 1–4.

Application of SEA Methodology in the Danube River Basin Planning Process

ZHAO Xuetao1AN Hairong2WANG Xin2
(1.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2.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Beijing, 100012)

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 is a tool to identify and assess signifi ca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from policies, plans and programmes, preferably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Now SEA is less used in policies making and planning process since its weak in methodologies, models and legislation support in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procedure of SEA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abroad, and takes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Danube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how to use this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this article giv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use SEA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oces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he Danube River Basi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Application

X824

A

1673-288X(2012)03-0011-08

项目资助: 中国和挪威政府合作项目《提高省级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效果》

赵学涛, 博士, 副研究员, 环境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数据分析与应用

猜你喜欢

多瑙河环境影响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八)——匈牙利留学杂记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七)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二)
—— 匈牙利留学杂记
养殖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