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语义扩展认知分析
2012-12-27苍丽影俞贤淑
苍丽影,俞贤淑
(1.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辽宁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日语「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语义扩展认知分析
苍丽影1,俞贤淑2
(1.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辽宁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参照辞典释义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明确了「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并对其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手」合成词语义范畴中表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的绝大部分词汇是在具备了“空间相似性”、“形状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扩展而来。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原型义项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延伸的模式是“辐射式”与“连锁式”并存的“仙人掌式”结构。
合成词;语义范畴;语义扩展;认知分析
日语的单词有单纯词(単純語)和合成词(合成語)之分。单纯词是由一个可以单独表达完整意思的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如:人、手、高い、チョーク。而合成词又分为复合词(複合語)和派生词(派生語)两大类。其中的复合词是由两个自由语素合成的,如:絵描き、書き加える、紫色。派生词则是由一个自由语素和一个黏着语素合成的,如:水っぽい、ぶん殴り等。由于黏着语素主要是前缀和后缀,其本身并无实际意义,通过其进行的语义扩展并非通过认知机制而是语法化的结果,因此,文中所涉及的合成词仅限于上述的复合词,「手」合成词的语义是在单纯词「手」的语义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所以首先需要明确单纯词「手」的语义范畴。拙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参照辞典释义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明确了「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并对其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研究,期望就教于方家学人。
一、单纯词「手」的语义范畴
词典对单纯词「手」的解释,在此参照『広辞苑』(第五版)和『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两部辞典的释义并根据词义引申过程中彼此存在的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归纳总结如下表。单纯词「手」的义项分类之所以以『広辞苑』(第五版)和『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两部辞典为准,主要是因为这两部辞典各自对「手」的释义较为详细具体。这可以使本研究后文中对「手」合成词语义扩展的分析更为全面。
「手」作为单纯词,其基本义是“人体の左右の肩から出た肢(手のひら、手の甲、手首、指、腕を指す)”。是人们可感、可知的具体事物。然而,随着词义的引申发展,单纯词「手」逐渐发展成多义词。其常用义如上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单纯词「手」从基本义到引申义①之间的联系非常明显,它是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进行语义迁移的结果,即由“人的手”联想到其他有“手”的器具。而从「手」的基本义到引申义②、④、12○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明显,它们是从「手」的功能特性上进行的相关引申。「手」作为身体的重要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抓、握、拿各种东西,可以写字、指物,进行劳作,使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所以一提到手,人类自然会联想到与「手」相关的各种事物或行为。于是创造了②、④、12○的引申义。它们是在转喻思维作用下进行语义迁移的结果。而③在是②的基础上「手」语法化的结果,⑥、⑦是在⑤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⑧、⑨、⑩、11○则是在④基础上的远引申的结果。13○、14○、15○则是在12○基础上的引申。从「手」的基本义到引申义16○之间的变化体现了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变化。这是在提喻思维的作用下进行语义迁移的结果。而17○则是在16○基础上的再引申。从上述「手」词义变化的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辐射型,二是连锁型。所谓辐射型,就是指“各种派生义是从同一个中心辐射而来,而这个中心往往就是一个词的基本义”。[1]255]如上表中从「手」的基本义到引申义①、②、④、12○、16○的扩展过程就是辐射型。所谓连锁型,就是指“各种派生义从一个词的基本义出发,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变化,如同一根链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连接在一起”。[1]255]如上表中④、⑤、⑥、⑦的词义扩展过程。而王文斌认为,词义的演变过程并非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而变化,而往往是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而连锁型变化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词义变化模型,即“仙人掌模型”。所谓仙人掌模型,就是指“词义变化的轨迹类似于仙人掌植物的叶茎生长方式,一个茎球连着一个茎球,并向多方向发展,中间既有连锁型的生长,又有辐射型的生长”。[1]264]
二、「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手」作为单纯词,构成了上述众多的语义。而把「手」作为构词词素之一形成的合成词,使「手」得语义内涵更加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九类。
(一)表示手的部位、貌态、纹理
1.手的部位
手首 手甲 手先
2.手的貌态
袖手 空手 徒手
素手 赤手 隻手
手空き 平手 無手
3.手的纹理
手筋 手相
(二)表示某类人
1.做…的人
受け手 歌い手 売り手
稼ぎ手 貸し手 買い手
書き手 なり手 踊り手
取り手 語り手 読み手
詠み手 やり手 使い手
継ぎ手 借り手 決めて
貰い手 乗り手 話し手
弾き手 来手 見手
討手 追手 引く手
2.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歌手 選手 投手 運転手 野手 捕手
3.辅佐的人
副手 助手
4.做坏事的人
凶手
5.能力超群的人或组织
名手 大手 王手 若手
6.进行某项工作的劳动力
男手 女手 人手 手薄
7.身边的人
手兵
8.是否熟悉某项工作的人
老手 新手
9.是否善于言谈的人
下手 上手
(三)表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
手箱 手錠 手枷 手斧 軍手 孫の手
手袋 手桶 八手 手鍋 籠手 手鏡
(四)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行为
握手 拍手 拱手 逆手 後手 着手
手遊び 手癖 手合せ 手入れ 手打ち
手討ち 手押し 手踊り 手切れ 手配り
手捌き 手仕舞 手絞め 手出し
壊手 落手 手刀 手慣れる 手懐ける
(五)表示某种建筑
土手
(六)表示亲手实施某行为或亲手做的东西
手交 手生け 手写 手作り
手打ち 手討ち 手織り
手飼い 手盛り 手焼き 手書き
手酌 手がける 手巻き 手縫い
(七)表示手段、方法、本领、技能
悪手 打つ手 奥の手
決め手 新手 本手
手並み 妙手 毒手
攻め手 詰めて 手腕
手際 手業 搦め手
(八)表示手写的东西
手帳 手紙 手本 手引き
(九)表示身边、身旁
手元 手近 手荷物 手土産 手兵
(十)表示方向、种类
上手 下手 浜手
弓手 裏手 手順 手合い
通过分析发现,「手」合成词语义范畴中表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的绝大部分词汇是在具备了“空间相似性”、“形状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扩展而来;而表示“某类人”、“手段、方法、本领、技能”、“手写的东西”、“身边、身旁”、“方向、种类”的词汇则是通过“身体部位指代其机能”和“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机制扩展而来;表示“亲手实施某项行为”的词汇则是通过提喻机制扩展而来。即「手」合成词的绝大多数语义都可以用隐喻、转喻、提喻的链条相互联系起来。
三、「手」合成词的语义扩展认知分析
如前文的阐述,「手」的语义分为基本义和扩展义。基本义也称“原型义项语义”,即被认为是语义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2]]。而扩展义是从基本义派生出来的词义。语义扩展(意味拡張)就是指“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隐喻(メタファー、隠喩)、转喻(メトニミー、換喩)或换喻(シネクドキー、提喩)派生出边缘义项”[3]]。
(一)「手」合成词的隐喻扩展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是“人类借用事物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1]229]。即当人类遇到一种新的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凭借对旧事物的经验和感受来理解这一新事物。之所以能够达成这种理解,或者说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诠释或解读,是因为旧事物新事物之间在某些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它们要不有着表象的外在联系,要不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当接触到新事物时,便会找到与已经历过的旧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于是凭借理解旧事物的经验来理解新事物。可以说,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石。
相似性可以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前者是在形状或外表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而后者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概括而创建的物质之间的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统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所以相似性并非一定是原本存在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往往去创造相似性。「手」合成词中基于相似性进行隐喻扩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空间位置的相似性
手的基本义是“人体の左右の肩から出た肢(手のひら、手の甲、手首、指、腕を指す)”。以此引申为①“人体の手のように突き出ているもの、器具の取っ手、柄など”。
如:手鍋/手提锅 手燭/手烛 手桶/手提桶手籠/手提的小篮子 手鏡/手镜 引き手/门拉手取っ手/器物的把手。这一引申义所概括的对象是借助与「手」的本义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似性创造出来的。因为它们的“把手”、“提手”在整个物体上的位置相当于人手在人身体上的空间位置,人类便通过空间隐喻的认知心理来构成此类词语。
2.形状的相似性
手的形状人类再清楚不过了,于是运用「手」字创造出了类似于人手形状的物品。既方便人们记忆、理解和接受,又不乏生动形象性。如:軍手/军用手套 孫の手/搔痒耙 手袋/手套 鉤の手/钩状物 八手/八手网 火の手/火势。
3.功能的相似性
「手」和「足」同是人的肢体部位,它们一起对人体行动的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行为不便或协调性的丧失。二者可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因此在日语中「手足」一词喻指“关系可靠或亲近的人”。这虽与汉语中喻指“亲兄弟”的「手足」意义上略有不同,但二者都是运用了“以具体喻抽象”的隐喻思维模式,从同范畴同功能的密切性为相似关联点,从人体部位认知域投射到其他人事认知域,从而创造出来新义。
(二)「手」合成词的转喻扩展
转喻是根据两个事物在外部世界的邻近性以及在思维内部或概念上的关联性,采用一个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凸显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替代。与隐喻不同的是,两种事物并不存在相似性。转喻强调的是一种“接近”和“凸显”,的关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种凸显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一种事物之所以能够代替另一种事物是因为它代表了另一种事物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该事物。「手」合成词中有许多数量的词体现了人类通过转喻思维表达世界、形成概念的方式。其转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身体部位指代其机能
“写字”是「手」的功能之一,用「手」身体部位代替其功能,是转喻模式之一。这一特点引发的语义扩展为“笔迹,手迹”。如:手習/ 女手/男手/。从而进一步扩展为“写的内容”。如:手紙/信 手本/字帖 手引き/入门书 約手/期票
手形/票据 手帖/记事本。“指示方位、物品”是「手」的另一功能。用「手」可以代替其“指示”的功能,也是一种转喻模式。所引发的语义扩展为“方向”。如:上手/河流上游 下手/河流下游 浜手/海岸方向右手/右方 山手/山的附近 弓手/左手 裏手/后面馬手/右方。另一语义扩展为“种类”。如:奥手/晚稻 手合い/一帮,一伙。
另外「手」更是劳动的承载物和世界的创造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双手,用人类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大显其能,创造世界并改变世界。因此,人类常常用「手」指代自身的行为方式、手段、本领和技能。如:悪手/坏着 打つ手/对策 決め手/决定性的方法手段 新手/新方法 本手/绝招 妙手/妙招 毒手/阴谋诡计 攻め手/进攻方法 詰め手/最后取胜的手段 手腕/才干、本事 手際/方法、技巧 手業/手艺 手並み/本领、技能。
2.部分指代其整体
从劳动方式上来看,人类主要依赖「手」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人类所以的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手。为了生存,要靠手进行劳作;为了交流,要用手进行书写和记录,从而达到文化的传承;要靠手进行饮食、工作和娱乐,以满足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勤劳的双手。正是「手」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才能够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从而成为人的凸显特征,人类才可以以「手」为参照点,扩展为整体的“人”。这种关系可归入部分与整体的转喻。正如前文二(二)中所阐述的,用“手”指代“人”而创造的「手」合成词可以说是最多的,可分为9类人。
(三)「手」合成词的提喻扩展
提喻是用普遍意义的形式来表示特殊的意义,或者相反,用特殊意义的形式来表示普通的意义的比喻。前述三(六)中的所有词汇中的“手”皆表示“自己的手”。这个语义已经非常特殊化,因此这一义项是通过提喻机制从原型义项扩展而成立的。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研究。
首先,通过参照辞典释义的方法,界定了「手」作为单纯词的原型义项和扩展义。
其次,对「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进行了归类。可认为表示某类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与手有关的动作行为、某种建筑、亲手实施某行为或亲手做的东西、手段、方法、本领、技能、手写的东西、身边或身旁、方向或种类等意义。
最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手」合成词由原型义项到扩展义的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手」合成词语义范畴中的(三)表示“与手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工具”义项中的绝大部分词汇是在具备了空间相似、形状相似和功能相似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扩展而来;而(二)、(七)、(八)、(九)、(十)则是通过“”身体部位指代其机能”和“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机制扩展而来;(六)则是通过提喻机制扩展而来。而至于「手」合成词语义范畴中的(四)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和行为”这一义项,我们认为基本是「手」词汇语法化的结果。大多是以「手」作为接头词,与动词连用形共同使用而形成的。因此,在这里不把这一义项作为隐喻、转喻和提喻扩展机制的作用结果。通过对「手」合成词的语义扩展的分析,发现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原型义项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延伸的模式是“辐射”与“连锁”并存的“仙人掌”式结构。
「手」合成词的绝大多数语义都可以用隐喻、转喻、提喻的链条相互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多义现象产生的机制,掌握词的语义结构,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词语。因此,词汇教学中应把隐喻、转喻和提喻尤其是前两者的理论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讲授,并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4.
[3]徐曙,何若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动词「つかむ」和「にぎる」[C].日本研究,2010(7):128.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emantic Category and Semantic Extension of a Compound Word“Hand”
CANG Li-ying1,YU Xian-shu2
(1.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600,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ith a reference of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s and summaries,this paper makes clear about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a compound word“hand”,and makes an analysis on its semantic extension.It is found in the analysis that,the compound word“hand”referring to all objects and tools related to hand in the semantic category came from the extension of metonymy system after they obtain space similarity,shape similarity and function similarity.The language phenomenon of polysemy is a process of a word’s original semantic item extending to other meanings through human cognitive means.The model of extension is a cactus structure in which radiant type and chain-like co-exist.
compound word;semantic category;semantic extension;cognitive analysis
H03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8-2395(2012)02-0130-05
2011-06-05
苍丽影(1975-),女,东京学艺大学硕士,大连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俞贤淑(1963-),女,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研究。